书目:《六朝美学》作者:袁济喜
001、在中国古代,历来有两种风格的美,错彩镂金的美和出水芙蓉的美。前者是人工雕饰的美,后者是天然清真之美;前一种往往受儒家文化与《楚辞》文学的浸润,后一种则产生于道家的美学观。
002、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认为君子既要道德高尚,也要有相应的礼仪来藻饰,以达到尽善尽美的修养境界。
003、庄子推崇不假人工雕琢的天工之美,所谓“大朴不雕”。
004、建安文学的艺术风貌,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朴素厚重的。虽然当时曹植等人的创作已经相当华美,曹丕也提出过诗赋欲丽,不过当时的华丽乃是服从于自然的。
005、西晋太康年间,士族文人代替建安和正始文士登上了文坛,他们把士族嗜好声色淫靡的审美心理学也带到了诗赋创作中,文风华丽雕饰。西晋在文学创作理论上比较早的提出清省自然的文学观,以纠正文章过于华丽的当推陆云。
006、东晋之后,士族有兴盛转向没落,审美情趣也从山水转向闺闧之思,但在文风华艳的南朝,清水芙蓉的美还是被人所鲀赏,《南史·颜延之传》记载,颜延之(南朝刘宋时代著名的雕饰派文人,他的诗歌以铺采擒文著称),听到鲍照说他的诗歌有乏自然时,也“终身病之”。
007、魏晋南北朝以自然清新为美的美学理论,早在正始时代王弼的美学思想中就萌发了。王弼主张朴素无华的美学风趣,认为真正的大美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在注《周易·履卦》时提出履卦所以大吉无凶,值得颂美,就在于它朴素无华,他的这一美学观还体现在《周易·贲卦》的注释中。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认为,《周易·贲卦》中的美学观,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008、“清新、清省”等审美用语的具体内涵,首先是指的一种自然清爽,不假雕饰的审美风趣。
在《世说新语》中,人们赞赏一个人品行风度的通脱自然时,也往往用“清”来品评。如体识清远、清通简要、爽朗清举等等。这正是对两汉盛容饰、习礼仪的人格美的否定。在艺术情趣中,提倡清新,也是为了纠正雕饰藻绘之美。
009、陆云追求的清新的审美情趣,在齐梁时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它集中体现在钟嵘对“自然英旨”的倡导上。钟嵘认为,作者对审美对象的直觉把握和自然表达,不需要人工雕饰堆砌,反对过分讲究用典,过分局限声律。钟嵘所阐发的这些美学思想,是对汉魏六朝崇尚自然的美学风趣的进一步发扬。
010、六朝以后,进步文学思想家在反对雕琢藻饰和以抄书为诗的审美倾向时,往往打出“吟咏情性”的旗号,针砭文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