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读书笔记|为何惩罚不起作用
本周学习的书目是《无条件养育》,本章题目为《第4章惩罚的伤害》。
01 惩罚被证明往往适得其反
1957年发表的一项经典养育研究成果连研究人员自己都吓了一跳。通过对幼儿园儿童及其母亲的观察,在对所有调查数据进行总结之后,研究人员声称:“惩罚造成的负面影响像一根沮丧的线一样贯穿所有调查结果。”惩罚被证明往往适得其反,无论家长是想借其停止孩子的攻击行为、过度依赖、尿床,或是其他什么。研究人员还发现,惩罚“作为一种意欲根除其目标行为的手段从长远来看毫无效用”。新近几项设计更全面的调查研究也力证了这一点,例如他们发现:“在家里对孩子打破规则的行为施以惩罚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通常更容易在外面打破规则。”
迄今为止,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大量研究成果显示体罚——打屁股、扇耳光或其他引起身体疼痛的方式——作为管教手段尤其具有破坏性效果。研究数据压倒性地证明,体罚会让孩子变得更具攻击性,还会导致其他各种损害性后果(甚至都不清楚它是否能够达到暂时的顺从)。
02 越依赖于惩罚越不能影响孩子
正如托马斯·戈登指出的:“家长持续利用手中权力控制幼童会造成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即(你)永远都不知道该如何影响他们。”因此家长越依赖于惩罚,“就越不能用自己的力量真正影响孩子的人生”。
03 为何惩罚不起作用
- 惩罚令人暴怒。
与其他形式的控制一样,惩罚手段的使用通常会激怒挨罚者,而且是双重痛苦,因为他(她)感觉无能为力。历史上关于国家的教训映射了心理学关于个人的教训:一旦有机会,曾经的受害者或许会成为施害者。 - 惩罚是权力使用的榜样。
体罚给孩子树立的榜样是暴力,让他们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事实上所有惩罚手段都会起到类似作用。我们惩罚孩子时(“不要再做X”),孩子可能吸取、也可能没吸取我们想让他们得到的教训,但他们肯定学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即他们的榜样,出现问题时,会试着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给他人制造不愉快,强迫他人就范。一位研究人员指出,惩罚不仅会令孩子感到愤怒,“同时也会给他们提供公然表达敌意的榜样”。换句话说,教会了孩子谁块头大谁就是老大。 - 惩罚最终会失效。
孩子越大,越难找到令他们真正不愉快的事。(同理,找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奖励也越来越难。)不知从何时起,你的威胁开始变得空洞,你的孩子也会对“关你的禁闭”或“这周不给你零花钱”这样的话变得无所谓。这并不能证明孩子无情或固执,更不意味着你需要借助更加残忍的方式折磨他们。相反,只不过说明了试图通过惩罚手段纠正错误行为这种策略从一开始就是愚蠢的。 - 惩罚恶化亲子关系。
一旦使用惩罚,孩子很难将我们视为体贴他们的盟友,这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相反我们会变成(孩子眼中)避之唯恐不及的施暴者。低龄儿童会开始揣摩我们的行为,那些身材高大、大权在握、被他们深深依赖的人,竟偶尔会故意让他们感到十分悲惨;那些抱过我、逗过我、喂过我、吻掉我泪水的巨人有时会用尽办法拿走我喜欢的东西,让我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或者打我的屁股(尽管他们一直告诫我应该“用语言表达”)。 - 惩罚让孩子忽视重要的事。
惩罚不会让孩子将焦点放在自己的行为上,更不会让他们质疑自己为何会这样做、或应该怎样做。相反,惩罚只会让孩子想着家长是如何刻薄,或许还会让他们萌生该如何报复(那个给自己制造麻烦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他们还会倾向于将焦点放在惩罚本身:惩罚如何不公平以及下次如何逃避惩罚。 - 惩罚让孩子更加自我中心。
惩罚会导致孩子产生疑问:“他们(手中握有权力的大人)想让我做什么?如果我不去做,他们会对我怎么样?”请注意,这个问题也会在家庭或学校里出现镜像,当孩子受到承诺获得奖励时,他们会问:“他们想让我做什么?如果我去做,我会得到什么?”这两个问题都是彻头彻尾的“自我利益”的表现,也都与我们希望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符,例如:“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04 一只坏苹果会烂掉一筐好苹果
你可能记得一个由世代农民和杂货商总结而来的民间智慧:一只坏苹果会烂掉一筐好苹果。由此可以假设,传统养育模式所散发的“心理乙烯”和烂苹果释放的有害气味是一样的。
『何远舟的得到』:「让我想起领导经常讲的话,单位有正面典型不一定能沾光,有负面典型却总会有影响。这个跟好苹果、坏苹果的比喻是不是类似呢?」
这是尾巴。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无条件养育.第4章惩罚的伤害
无条件养育.第3章过度管制
无条件养育.第2章爱·给予和撤回
无条件养育.第1章有条件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