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患者总在为下一件事担忧

1.习惯性忧虑

以笔者为例,笔者其实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畏缩、担惊受怕的性格。

长此以往,无论是大事小事,在并未发生之前,笔者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就是把事情发展的坏的方面在脑海里脑补,随后就把不利的方面以及发展方向扩大,在脑子里好像电影一般循环播放。笔者沉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担惊受怕但又无法自拔。因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这样的思维模式已经成为了笔者思维的一种习惯和定式,在成长的过程中笔者遇到大事小事,总是习惯性忧虑,内心焦虑痛苦。

习惯性的悲观、往坏的方面思考,担心厄运降临在自己身上。


2.行为习惯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受意识指引,在这样的思维模式指引下,事情还未发生,首先自身的能量已经被消耗掉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内耗。行为上,由于惯性忧虑的思维指引,笔者完全无法放心大胆地去实践,因为很怕自己一个错误行为引来别人的不满,忧虑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不利,又很怕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这样的模式循环下,自信不断地遭受打击,整个人畏畏缩缩不敢放松,精神大多数时刻处在紧绷状态。疑神疑鬼或许是常态了。

3.无穷无尽的忧虑

眼前困扰的解决,或许会给像笔者一样的焦虑症患者带来片刻宁静。但生命、生活是无常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当然会接踵而至。片刻的宁静过后,下一件事找上门的那一刻,忧虑又开始了。这件事怎么办?这件事会不会正常进展?对我会不会有不利影响?我能否解决?头脑风暴再次开始。

当忧虑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你只能不断压缩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封闭自己,远离一切可能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因素,以确保自己不会遇到新的事情,因为你也不喜欢担忧,你并不享受那种状态,但是你的思维已经习惯性担忧,这样的矛盾让你只能更加畏缩,更加不自信。

4.你脑补了一切,要想解决还需要从意识入手

笔者在精神上的痛苦都是自找麻烦我们构建的世界和我们的焦虑这两篇文章中已经做了详细的描述,写明了你的意识是如何影响你,有兴趣可以看看。

笔者认为,既然忧虑思维定式已经形成,只有着手打破定式,养成新的思维模式才能解脱。或许你这会儿已经开始担心,自己能不能离开忧虑的思维定式呢?哈哈哈哈,能形成就能消除,忧虑的定式能形成,积极的定式为何不能呢?只要你着手去做,都是有希望的。

如何打破?老生常谈啦,改变认知。笔者不赘述了,这个公众号里一大堆的文章,有兴趣自己看吧。笔者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自己常用的小技巧。

当你下一次担忧、忧虑的时候,当你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时候,你如果能察觉到自己在这个情绪中,这时候静下心,暂时先不要想让你担心的那件事,你先观察一下自己你看一下自己这时候的状态,这时候的呼吸,这时候的行为模式。不去评价,不去干涉,观察自己这一刻的样子

当你能看到自己的时候,离你改变自己就不远了。先看到自己,感受自己,然后理解自己,最后就能改变自己。

此外,行动上,你可以从一件小事开始做起,比如你害怕夜间散步会遇到坏人,你不妨今天就试一下夜间散步。假如你觉得不做什么就睡不着觉,不如试一下不做看能不能睡着。恋爱里不敢表白,那就这次鼓足勇气表白。不敢在大家面前说话,不如试一试找几个朋友听你说话。


慢慢地,自信就回来了。自信回来了,你就勇敢了。

去看到那些你自认为给你带来安全感的必须要做的、不敢尝试的东西,看到以后着手去改变这些规律,打破这种定式僵局。

打破已经形成的这种模式,也是打破限制框架的行动,就是因为活在框架里你才越活越累。

人生是多姿多彩不受限的,你给自己关在自认为的安全区域结果就是自以为更安全但恐惧被放大自己也越来越胆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