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亲密关系始于相互吸引。
所谓一见钟情,所谓情投意合,所谓相见恨晚,所谓一见如故,其实说的就是相互吸引。
被吸引的因素有很多,我们都很容易因为一个人的相貌、谈吐、才华、财富亦或其他被吸引,有时候,更是简单到只需要一个照面。
而不难发现,相互吸引似乎有三个重要的要素:
一为距离;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其他情况一致,距离更近的两人,更容易互相吸引。
二为相似度;在物理学的磁场中,我们说“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而在人际交往中,却更讲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人的相似度,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性格品行,越相似,越能互相吸引。
三为熟悉度;我们更愿意去相信自己熟悉的人,与熟悉的人交往,是足够放松的,这也是相互吸引的前提。
但需要注意的是,吸引,并不代表亲密关系建立的唯一前提。
因为很多可以让你被吸引的要素是可以伪装的,一些不怀善意者,一些另有所图者,可以轻松伪装成你喜欢的样子。这很容易理解。
所以,决定亲密关系能否建立的依据,还需看向对方的“更深处”,甚至看向对方的“最低处”。
在电视剧《知否》中有一句台词说,与人相守,最终依靠的还是那最低处。还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说,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任何的亲密关系,都是这样,所以要开始一段亲密关系,一定要尽可能的熟悉对方,被吸引所带来的光环背后,还有一些未被看见的,比如品行,比如三观。
02 / 依赖与独立,亲密关系中的“黏性”和“界限”。
台湾某个大米品牌的广告词中有一句话:有点黏,又不会太黏。
这句话是说,煮出来的米饭黏度适中,口感很好。而我们同样可以用这句话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伴侣、亲子之类的亲密关系。
“黏”这个词,其实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这个字很有画面感,胶着的液体,粘在手上,甩不掉,也不容易清理,给人极不利落的累赘感,往往那种手感,也让人极为可怕,甚至恶心。
而回到亲密关系上,亲密两个字决定了这段关系注定会有“黏性”,我们不会再期待那种完全疏松的关系,这会让这段关系变得没有存在感。我们似乎又极为需要这样有“黏性”的关系,这种“黏性”,我把它具象为我们对彼此的某种需要、或者某种寄托,这种需要或寄托,就是依赖。
好的亲密关系需要被依赖,也需要被需要。
这句话有点拗口,但不难理解。
就像夫妻之间,我们好像谁也无法替代对方的角色,更不能一个人包揽所有的事情,就像女人既能挣钱养家,又能包揽家务,还能养育子女供养公婆,那还需要男人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