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思考“刺激”的事情,今天就寻找这能够符合的“刺激”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观点。作为一个从业跟互联网关系紧密的人,经常去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发现一个有趣的案例:
有的时候明明自己去搜索一个信息,但是打开搜索引擎后,却被搜索框下面的推荐内容吸引。因此就放弃了搜索的事情,不自然的就去看下面的信息了。
这就是一个“刺激”很好的案例。又或者说这是一个理性和感性斗争的证据。
理性,是围绕着自己内心的价值排序而调用注意力,产生动力去行动的,而感性却不同,却围绕着人类长时间进化而成的情绪本能去决策行动的。因此,我们常说的价值观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刺激爽是感性决策的结果。
我特意去做了一下功课,发现专家早有研究:
感性 和 理性的冲突是人类认知/性格中的一个基本特点,其原因植根于人脑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特征(神经和生理性的),因此不会轻易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变化。
1. 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DMN主要与共情能力、情绪自觉(emotional self-awareness)、社交认知和伦理决策(ethical decision making)这一类能力相关。也就是说, 它是人类感性认识的基础结构,是我们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的核心区域。
2. 任务正激活网络( Task Positive Network, TPN):TPN则是分析性的、理性的,是我们得以认识客观世界的核心区域 [12]。同时,我们在处理一类任务时候,处理另一类任务的能力会降低,也就是,我们的感性和理性表现出二元对立特征。
按照自己的理解,理性是CPU,用信息组合而成的新认知,需要大脑重新计算和理解。而感性是存储器,用已有概念组合而成的新故事,只需要共情的享受就可以,不用动脑思考和计算。
从资源的消耗来说,人的决策一定是感性大于理性。因此,当我们去百度查询一个事情,至其究竟,这是学习新认知的理性,看到百度主页上的新闻挺刺激,就点开而把查询的事情放到脑后,这是感性的刺激。
当价值观的决策碰到刺激的挑逗,也就是理性碰到了感性,感性在本能中的利用顺序是高于理性的,因此,一般人的本能是难以逾越过去的。大量的感性决策通过情绪而不是理性专业模型,因此就造成了注意力浪费,降低了成长效率。
环顾四周,就会发现凡是逾越感性的人都显得特别高能,特别高效。因为这些人具备了一项一般人不具备的素质:
那就是自律。
在自律的人身上,已经把自己认为的那部分理性才能进化成自己的本能,像感性那样本能调用。当价值观跟刺激冲突的时候,自律的那部分本能就会前置并消除即时诱惑造成的机会主义。因此也就出现了的自律的人最终比感性的人总是成长快的原因,因为他们在为自己设计的那个自己而活。
在这个消费升级的时代,每天进入我们每个个体的信息量太大,导致我们的注意力更碎,我们每个个体能够投入让自己理性思考的时间也在越来越少,我们总是哭着喊着说活得太累,仔细掐指一算,不过是 为自己活的时间 太少罢了,每天的注意力都被刺激夺走了,以至于自己的价值观都没有正经思考过,自己的注意力都没有好好计划梳理过。在无序的随机惯性中活着,能不累吗?
这个世界未来也许就两种人,自律的人和自嗨的人。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