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以下场景是否似曾相识?
别人问:“你学得什么专业啊?”
我:“心理学。”
别人(捂嘴惊讶状):“你是学心理的啊?哎呀~那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
我:“你在想我怎么回答你的问题。”
别人:“哇塞,心理学!
那你一定会催眠和解梦了?
我最近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你能帮我分析分析吗?
我:……
别人:“什么?你们心理学还做实验?”
我:……
有没有似曾相识?这些问题对于问话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问题,却总能让学心理学的人哭笑不得。
但是,我们学习心理学专业的童鞋不对此进行回应或者错误回怼这类问题,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直面它们并认真分析意义和缘由,给人们做出正确的解答~
从这三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上,可以从中看出公众对于心理学的一些常见误解和思考。
01.你知道我心里现在在想什么吗?
这个问题所揭示的事实是,心理学被大众万能化了。
万能化,是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作用的边界被无限地夸大了。
首先,大家都觉得,心理学无所不涉及。星座、属相、血型、人生哲理、鸡汤等都被认为是心理学的内容。
实际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虽广泛涉及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但是前提是必须满足可检验这一标准,像星座、玄学这些超感官、超验的问题并不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列。
虽然,类似星座、玄学这些现象和理论之前在历史上都曾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已被各种科学的方法所证伪,并从心理学研究对象中剔除出去了。
这是一个上世纪40年代末,心理学家伯特伦·弗瑞尔在他的《心理学导论》课上做到实验:他从几天前在随手在报摊的一本星座书拿到的描述,从10个不同的星座里面拿出来10句话,凑成了一段文字。
他要求他的学生根据这个测试给自己打分,0分非常不准,而5分则非常准确。
当年,87%的学生给出的是4-5分。很明显,学生们被老师“算计”了……
其次,大家也觉得,心理学无所不能。学了心理学,就能读心、算命,甚至能千里控制人的大脑,让他干啥他就干啥。
我们说心理学很神奇,是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心理现象和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并能提供一些可靠的方法去纠正行为。
但是,以上都需要强有力的客观数据支持,也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条件,并且由科学实验所得的结论也有一定的概率性,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和有预测性;由实验所得的方法也要符合客观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才会起作用。
所以说,没有哪种心理学理论能够完美解释一切心理现象;也没有哪种方法行为能超出人类的经验。
02.那你一定会催眠和解梦了?
这个问题则揭示了另外一种对心理学常见的误解: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确实让后人又爱又恨。
弗洛伊德倾其一生,以其严谨的思辨构筑了一套宏大、晦涩难懂的理论体系,开启了一片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全新领域,对社会文化、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提出力比多、性本能。 至今为止,人们都会用焦虑、压抑、潜意思这些词语来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
在街上随便拦住100个人,让他们说出一个最熟悉的心理学家的名字,然后记下答案。毫无疑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会名列榜首,B.F.斯金纳可能会排名第二,但远落后于弗洛伊德。
没有任何心理学家具有足够的威望来撼动这两位科学家的地位。
因此,可以说,弗洛伊德和那些在媒体上频频出现的通俗心理学,很大程度上定义了公众对于心理学的定义。
但是,弗洛伊德的盛名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最主要的是两点
第一,他的光芒掩盖了其他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的贡献。
现代心理学中,大量的研究数据、主题、理论中,弗洛伊德的工作只是占很小一部分,在这些研究和理论中占更大比重的则是近期5位诺贝尔奖得主所做的工作:大卫·胡贝尔(David Hubel)、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和托斯腾·维瑟(Torsren Wiesel)。然而,这些人名字对公众来说却是颇为陌生的。
第二,弗洛伊德所构建的理论很难用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这也为之后众多伪心理学和虚假治疗手段的滋生和发展留下了繁殖的土壤。
弗洛伊德认为个案足以来检验一个理论的真伪,现在想想,这一观点是多么的错误。而且,由个案得出的数据和结果,并不能支持他得出的理论和结论。
所以,我们在大学里教授的课程里并没有学习怎么催眠和解梦,因为那并不是心理学!并不是科学的心理学!
03.你们心理学还做实验?
最后问题也是最关键的,公众不了解主流的心理学已经在实证主义道路上行进很远了。
区分科学心理学和其他伪心理学的分水岭有三点:
研究的必须是实证可解的问题; 方法上要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 研究结论能够被重复验证,并能经过同行评议获得认可。
写在最后,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种种误解,如何去区别心理学与伪心理学,后期会更新一些文章,欢迎关注~
PS:本文章有多数内容来自于《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此书与《对伪心理学说不》是同一本书,只是版本新旧的问题~
评论里抽一位小伙伴,全国包邮送《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
参考书籍:
基思·斯坦诺维奇 著, 窦东徽, & 刘肖岑. (2014).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世界的批判性思维(第9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古典著. (2010). 拆掉思维里的墙. 中国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