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不知从何时开始,职业选择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今天,很多人尤其是初入职场的新人却对一份工作抱持的期待反而越来越高了,他们认为,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是我擅长的(可是我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呀);
是我喜欢的(然而我也不知道喜欢什么啊);
领导同事都要友善的(我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呢);
工作不累,要有固定休息日的(总要有自己的生活吧);
......
每当听到这些,我都替工作鸣不平。
诚然,如今的人们越来越在意一份工作挣钱之外的意义,这自然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如果因此走上另一个极端,无视自身的条件与资源,对工作本身抱有太高的期待,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我的前半生》里被称为“行走的鸡汤”的贺涵说了不少高大上的道理,在我看来,唯有一句台词话糙理不糙,那就是在罗子君卖鞋子之前,贺涵告诉她:“你来工作是来赚钱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一、公司很牛又怎样?不过是打份工而已
曾几何时,我和很多初出校门的学生朋友一样,一度认为一份好的工作,往大了说要有“意义”、“价值感”,往小了说至少也能称得上“喜欢”吧。
然而天不遂人愿,阴差阳错,我依旧无法摆脱会计的宿命,毕业后的我来到了一家生产企业,经过几个月的车间实习,被调到了财务部做起了会计。
尽管心底一万个不乐意,但看在自己找工作四处碰壁才找到这份工作、在车间实习了六个月才调入财务部的份上,我告诉自己说:“先做做看再说吧,反正现在辞职也没什么更好的地方可以去啊。”
很快到了年底,公司需要进行审计,请来的会计师事务所名气很大,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
审计人员进驻公司之后,我和其中的一位审计助理K混的很熟,她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显然比我要稳重成熟多了。
一想到人家一毕业就能进四大,而我却只能在一家厂子里做会计,艳羡之情溢于言表。
“好羡慕你啊,”有一天我对K说:“你一毕业就能进四大,真的超厉害啊!”
没想到K异常平静,她淡淡地说:“有什么厉害不厉害的,无非是打份工而已。我现在的岗位每个月要做很多杂事,工资也少的可怜,所以我们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我现在满脑子想的就是好好干,争取两年内拿下注会,以后能像那些项目经理一样。反正做什么都很辛苦,但是如果未来能赚很多钱,我就会觉得今天的付出没有白费。”
K的回答完全不在我的预期之内,然而她的话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二、切换成赚钱思维,很多困惑迎刃而解
后来我发现,如果站在赚钱的角度去思考职业问题,很多就迎刃而解了,比如:
1、为何每次被领导批评后,你会感到很受伤?
要知道,身处职场的江湖上,领导也好同事也罢,大家都是为了共同完成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而存在——谁也不是你的亲人,他们没有义务照顾你的“玻璃心”,每个人都有自由和权利按照各自的习惯与方式对待他人。
如果你把职场当做赚钱的地方,你就不会如此纠结和痛苦。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当你有这个念头的时候,说明你八成把公司当成家了,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认为领导要和你的父母一样对你百般呵护。
而如果你把思维切换成赚钱模式,这个问题瞬间就简单多了,或许它会以这样的叙述呈现——
“为什么我的工作屡屡达不到领导的要求?是对方要求过高,还是我的理解力有问题?或者是我还没有学会正确的做事方法?”
这样思维,是不是感觉轻松多了,也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呢?
2、为什么你一直穷?因为你总是在和钱过不去
我说个故事。
曾经我带过的一个学生找到我,说自己面临着一个困境,急切地想要在两份选择中做出取舍:
一份工作是在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做项目助理;
另一份工作是在她家乡的一家企业做人事助理。
她当时考虑的是,如果选择前者,意味着前途未卜;如果选择后者,意味着今后一切都能尽快安顿下来,紧接着就能考虑相亲、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了。
她的纠结在于,一会儿觉得项目助理的工作过分琐碎似乎学不到东西,感觉人事助理今后能往人事的职业道路发展;一会儿又说自己有点不甘心,还想去上海打拼一下,不想呆在家里。
其实我很清楚,W的家庭出身很不好,甚至可以用“贫困”来形容,她迫切地想要脱贫,但又特别害怕自己走错了路。
我明白,做出一份选择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二十来岁的姑娘而言,是在太难了。
同时我惊诧地发现,这位姑娘欠缺的,恰恰就是赚钱的思维,她陷入很多因素纠缠不已,唯独忘记了“赚钱”的根本需求。
如果你没有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那倒不妨从赚钱入手。
三、哪有人天生爱工作?
假如前文的W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脱贫,答案倒也简单。
去上海做互联网公司的项目助理是有机会一步步升到项目经理职位的,而项目经理在互联网行业无疑算是高薪行业,怎么会没有前景呢?
相反,回老家的小县城做人事助理工作,即便今后有机会晋升为人事主管又如何?还记得《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吗?再好的行政人事岗位终究只是辅助型岗位,永远无法成为主角,拿到手的工资注定会受到天花板的制约,又何谈什么前景呢?
你发现了吗?认知的差异是导致人们职业选择及发展千差万别的根源所在。
假如这位姑娘不是因为钱的问题,完全可以买张机票去各大城市进行一番了解,或者去在行预约行业内专家进行面谈,还用得着如此纠结吗?
换句话说,一个人二十多岁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不就是努力脱贫吗?
你知道吗?任何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情,其实都是反人性的。
学习也好,工作也罢,本质上都是反人性的,因为人性恰恰是贪婪而懒惰的。
问题在于,你今天承受的这份痛苦未来是否能给你带来收益,你今天的苦能不能变成明日的甜,这才是更重要的,也是每个人做事的重要动力源泉。
学习让人痛苦不已,但为何有人依然痴迷学习?
没有谁生下来爱学习,只不过有人通过努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每年能获得一堆奖状和表扬,这种正向激励会进一步强化TA学习的行为模式,让TA“爱上学习”。
同样地,没有谁生下来就爱工作,只不过有人能够把事情做的漂亮,从而获得一堆物质及精神奖励,这种正向激励让TA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这个人继续做下去的动力,最终越做越好。
所以,很多号称“爱工作”的人,其实爱的是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被关注被认可的感觉;而多数“讨厌工作”的人,实际上讨厌的是工作中不那么成功的自己。
四、骗你工作不谈钱,是上层阶级熬制的毒鸡汤
该条对刚入职场需要积累经验的新人不适用,而对于工作了三五年的职场老人来说,如果你的工资依然没有上涨,你需要认真反思。
网路上曾经流传过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老板愿意花高价招新人,也不愿意给老员工涨工资?
实话说,对这些老板而言,他们并不是愿意花高价招新人;之所以不给老员工涨工资,是因为这些老板赌定老员工不会走。
因为你工作多年之后,如果缺乏危机意识和一定的能耐,你很可能是走不掉的。
你想啊,到那时你有房贷压身,上有老下有小,并且你俨然适应了这样的环境,如果走了,你也根本不清楚哪里还有比这更好的去处。
因此,对于职场老人而言,有个办法非常管用,它能让你正确评估出自己的市场价值。
那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更新一下自己的简历(例如每年更新一次),将取得的工作成果及工作业绩添加上去,看看有没有猎头给你打电话,问问他们愿意开的价位是多少。
如果没有猎头给你电话,那就试着投几份简历出去,看看会不会有单位让你去面试,顺便打探下以你目前的资格和能力,能匹配多少收入。
如此,当你明确了自己的市场价值,同时也在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和成果,你又怎会没有谈价的底气呢?
老板比谁都清楚,如果真把你换了招个新人,TA势必要花费更多的代价,如果你抱着这种底气去谈判,即便谈判失败老板没给你涨工资,你大不了辞职换一家更好的平台拿更高的工资,而你的老板最终会明白辞退你的代价,说不定哪天还会打电话给你,给你涨工资并让你回去上班。
没错,谈钱说到底就是博弈,博弈这件事不涉及对错,只看谁更有底牌和资本。
五、活得体面,难道不是梦想吗?
你一定对这种问题并不陌生,那就是“如果工作是为了挣钱,那挣够了钱之后呢?”
说的好像挣钱很容易一样。
事实上,有些问题你现在根本无法想到答案,因为你还没有挣到足够的钱。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个人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其次才能谈及精神追求及自我实现。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你根本无法想象如果你赚足了钱,那个时候的你又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既然你能赚够了钱,至少说明你基本上熟悉了金钱的规律,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那个时候自然会有很多资源和机会找到你,而这些是现在的你无法预测和估计的。
所以,永远不要害怕说“万一有钱了要怎么办”,退一万步不说,十块钱有十块钱的花法,一万块有一万块的花法——要说赚钱这件事挺难,花钱谁还不会么?
因此,赚钱本身就是非常正当的工作理由和动力,否则谁愿意大冷天早早地爬出暖和的被窝去挤地铁受那些罪呢?
我们不怕吃苦,只怕吃苦后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与回报。
毕竟这个世界上,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
而摆在我们绝大多数人面前的问题永远都是,我还没有赚到足够多的钱。
作者简介:赵晓璃,职场作家、生涯规划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文章聚焦职场、心理和个人成长,以情感真挚、思维缜密、条理清晰等特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