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原文】: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宋】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 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注释】:

⑴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⑵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⑶欹倒:倾倒。

⑷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翻译】: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赏析】:

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此诗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情调悠扬、才气横溢的情感。全诗情调高远,意趣丰富,神思驰骋,翻空出奇,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两首诗想象丰富,虚实结合,表现了画景以外的景和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曹亮武《南耕词》 [闲中好二首] 双飞蝶,栩栩欲寻春。闲趁花阴扑,描他上绣裙。 杨花落,一任暖风吹。相逐成团去,随...
    北溟鱼_0ba3阅读 9,549评论 1 12
  • 周济《味隽斋词》 [菩萨蛮十首] 娇憨未识相思苦。盈盈漫促风前絮。春去绣帘前。黛痕轻上山。残碁抛更著。女伴骄难约。...
    北溟鱼_0ba3阅读 9,444评论 1 6
  • [闲中好二首] 双飞蝶,栩栩欲寻春。闲趁花阴扑,描他上绣裙。 杨花落,一任暖风吹。相逐成团去,随风却舞回。 [潇湘...
    北溟鱼_0ba3阅读 9,817评论 1 10
  • 从长垣学习归来,整个人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充满了正能量。 我敬佩闫学老师,她温润尔雅,知识渊博,课也如她的人一样,...
    星星草的梦阅读 3,233评论 0 0
  • 黑白镜子原创,禁止转载 她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指尖划过商店里因为寒冷而凝结了一团雾气的橱窗玻璃,呆滞的眼...
    黑白镜子阅读 1,83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