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朋友的元旦祝福中,略带矫情的写下了这么一句:“不求抓住16年的尾巴,只期待17年的晨曦。”待到发送完毕,才觉得也是够了,好好的一条元旦祝福,干嘛非要写的这么文艺矫情的近乎做作,一定是脑子出了车祸。
看着这样的一句话,慢慢的,也是想了很多。
加速发展的社会,好像一切都是被套上了一个加速度。车子需要加速,经济需要加速,就是好像一成不变的时间也是被加上了一个“时间加速度”的说法。好像不加速,就会被远远的抛离,抛离出自己所熟识的圈子,抛离出这个世界社会,渐渐沦为被抛弃者。然而这是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的,所以都必须的要你追我赶。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她是看的通彻的。最好的年华是需要用锦上添花的即视感来衬托的更美好的。若是待到垂垂老矣才来上一出大器晚成,怕是也早就被世事沧桑洗刷的看淡了一切荣华名利,也就不再觉得这些曾期望得到的有什么美好的了。
想起高中时期曾听班主任说过的一番论调,他说:“如果可能,我希望你们最后一个星期,甚至是一个月都是过的轻松自在的。我更希望的是你们把功课和所有的努力都提前做完,等到最后再也不觉得有什么是来不及的,可以轻松的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切。”
当初的我们可能并不能理解,更多的时候只是把它当作最后的一段时间里放纵的借口,在家长问起的时候来上一句辩驳,以我们班主任是如何如何说的来堵塞他们的所有担忧和安排。
现在想来是着实耐人寻味的。没有人是不想把事情提前做完做好的,可总是有些事情是永远都做不到完美,有些事情总是来不及做到完美的。于是就有了 “抓住尾巴”、“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等等说辞。“趁早”,说出来的时候好像是真的可以早一点,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总是觉得早就是迟了晚了来不及了。于是总是怨怼,总觉的是什么耽误了,别人还是自己,也都成了怨怼的对象。所以,“趁早”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希望的字眼,可望而不可求。
可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是在觉得迟了的时候去强行的要求自己抓住最后的一点时间一点机会,然后搞的自己筋疲力尽,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么?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是必须的,因为事情不做就真的没有机会,做了,至少还是有机会的。我不觉得这是错的,我也赞同这样的做法。可如果同时再给你一个选择呢?一件事物迟了的时候,另一件事情可能也正是逐渐的露出苗头来。你更应该的是抓住哪一个呢?我知道你一定也是开始犹豫了的。
“不求抓尾,只期朝曦。”脑海中冒出了这八个字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明知难抓住,不如有时就痛快的放手,去期待下一次美丽的晨曦,看一场“日出江花红胜火”,不是也来得舒爽?你焉知朝曦不比夕阳更美呢?
不求抓住16年的尾巴,只期待17年的晨曦。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