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跟爷爷奶奶长大,看着他们一天天年迈,从懂事起便觉得花钱不应该。
爷爷奶奶也理解我,所以对我省钱的性格倍感欣慰。
本这样平平淡淡也挺好,直到上大学时父母闯进了我的生活...
开学第一天,父亲去送我,父亲是会过日子的,在火车上就开始打听我的学校一天吃饭是要多少钱。应该是打听到了,对我说:那边遇到了一个你们学校的,早餐3元,午饭......早餐才花3元啊,人家是男生嘛,吃的肯定多点。 我:(哦~我懂,我是女生,所以早餐应该花不了3元。)
到学校后的第一顿饭是去外面吃的,一人一盘拌面,正吃着。父亲看到旁边桌上的父女俩吃着稍贵一些的饭,对我说:想吃吗?想吃以后自己挣钱买。我有点愣住,他在想什么?不知道该说什么,算了,反问句嘛,也可以不回答。
晚上去学校食堂吃饭。我习惯里,晚饭都是一碗粥加一个包子,其他的饭我都觉得是奢侈。粥呢?难道这个学校晚上不卖粥吗?这个窗口是炒菜,这个呢~是拌面。面对打饭阿姨的询问:想吃点啥?我只是挤出一副不喜欢的表情回答:再看看再看看,以此维护那可怜又可悲的虚荣心。 兜兜转转中听到父亲对食堂阿姨说:我这闺女啥也不吃,真难伺候。
真是不一样啊,要是爷爷带我来,肯定秒懂我只是在找一些便宜的饭。
最终在旁边的餐厅买了一碗粥和一个韭菜盒子。(我到现在都还清楚地记得,后来那个韭菜盒子涨价了,我再没买过。)对父亲说:你吃啥?他说:“你就吃这,给我卡,我去旁边的餐厅看看。”我吃完了,去旁边的餐厅找他,他也吃完了,吃的米饭和菜,还剩了一些,我觉得有些浪费。2个菜和一小碗米饭怎么也要十几二十块了吧。我心里笑了一下:呵呵,您刚刚不是在火车上给我说那个男生晚上只花5元吗?您看来比人家还奢侈一点呢。
也许有兄弟姐妹会质疑我:父亲又没和你想处过,不理解你~你不是可以解释吗?
是啊,这个想法我何曾没有过,大学四年,在不被理解和解释中我挣扎了四年,解释~不被理解~绝望~希望~解释,这样的循环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古人的智慧,我愿俯首称臣。
没有父母是不爱孩子的。这句话,我相信。可是,爱与会爱差的是:有时候,父母双全的孩子与孤儿,指不定哪个更幸福呢。
大一的时候,我生病了,医生要我立马住院,我从来没有住过院,医院都基本上没去过。第一个念头就是:住院肯定要好多钱吧。想到爷爷奶奶挣钱的不容易,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医生说:快给你爸打电话。那时候,我是个听话的孩子,听任何长辈的话。我给父亲打了电话,电话接通,他问:多少钱?能不住不?
最后,我没有住院,倒不是因为多听父亲的话,那个时候我已懂得了一些爱,觉得关心钱而不是关心孩子,应该不是一个父亲应该有的态度。我没住院的原因是我自己也确实不舍得花这份钱。
那个时候,我就应该放弃了,却还非要反复实验,父母也许爱我胜过爱钱,结果每次实验都以自己独自大哭一场结局。
直到最后一次,我长了2颗智齿要拔,我本就在医院工作,常理来说,会在自己医院拔,可是我刚开始工作工资很低,这笔钱还要父母帮助一下。为了省钱,我找了一个外面的诊所。可是,智齿是完全阻生,即使便宜,也要1200一颗,我忐忑的要钱(压力很大,同时又是一次实验),与往常没什么不同:哪里拔牙要2520(2颗加麻药)?...往后的话不堪入目,终究还是不信任,终究还是先关心钱。
拔牙前我很害怕,麻药过尽后疼得眼泪止不住,下了大夜后去拔牙又困却又疼得睡不着。第二天,脸也肿了。又想到了父亲的态度及心理。拍了张脸肿的照片发了过去,稍微解释了几句:我已货比三家。
我太累了,我告诉自己:算了,就这样吧。这是最后一次解释,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