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状之我见

在上海儿子家生活10多年,给我一个"城里的农村人"、"农村的城里人″双重感觉,常常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来看城市的发展,又以一个"城里人"的眼光来看农村的形势。

今年国庆节我回故乡小住几天,感觉村里人少了、耕地不吃香、产业不景气、结婚花费高、养老希望小、生病治不起、情感趋向淡等问题较突出。

村里人少了的问题。10多年前,我们村的小学校平均每个班三十多个学生,现在每班有十一二个学生算是奇迹。学生都去哪里了?据我了解,大部分流向父母务工的地方,一部分流向城里;另一个原因是,一孩化减少家庭数量,也降低入学率。这些年放开二胎生育,出生率也不高;虽又允许生三胎,响应者为数不多。为什么?据说,生得起养不起。目前,有的村停办小学,与外村合办一校。

我没来城里之前,村东头一家小卖铺门前,每天晚饭后,人声鼎沸,男女老少聚在一齐,欢声笑语,好不热闹,而现在冷冷清清,暮气沉沉。什么原因?以我们村庄为例,可窥见一斑。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们庄原有4个生产队、894口人,现在常住人口241人。我从庄东到庄西、从庄南至庄北,掰着手指头挨户数了又数,全庄八十岁以上的有16人,都是女性;七十岁以上的47人,女多男少;六十岁以上的92人,女性微多;40至50岁以上的19人,多因身体有毛病和懒人;余下是留守妇女、残疾者、孩子。

老幼相守的乡村,谈不上有什么朝气蓬勃气象。人口星散,乡村开始凋零。年幼的一辈,待到成人后,也会奔向四方;老龄人接二连三地撒手去西天,随着新坟一座座出现,游子归乡的念想也渐冷淡。在城里生活习惯了的农民工,就是到了年老那一天,他们还有兴趣回乡吗?

耕地不吃香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农民勤勤恳恳的满怀希望耕耘着自己的土地。现在呢?却出现抛荒,或种地人老龄化。六十多心了少岁、七十多岁、乃至八十多岁的老人,只要有最后一点力气,也要坚持田间劳动,如果让土地荒芜,他们认为那是罪过。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广种薄收没有务工来钱多,来钱快。也可以说,大部分年轻人不知怎么种地,不会种地,甚至他们家承包地多少亩、每块地面积多少、地块在哪里不甚清楚,土地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想象一下,老一辈逐渐凋谢,下一辈能否回归乡村?假如不,农业生产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乡村景象会是什么样子呢?。

只是,仅仅只是,从上到下都在呼吁并执行土地流转。我们家乡有很多农户,把承包地转租给本村有农机的人、俗称大农户,每年每亩收租费400元。不知这是不是土地流转?如果不是,怎么流转呢?什么时候执行?是末知数。我去大农户的转租地里看了,野草比农作物长势还好。他的一家老少(孩子也不上学了)齐上阵,连天加夜也完不成田管任务;若雇人田管,日报酬每人50元,开支数目不了小。大农户播种的地块,边边角角都留有空白。我疑惑,如果这就是土地流转,岂不是"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

我满怀着希望,新型农民将会是我国农业生产以及粮食生产的主要力量,己见曙光。

产业不景气的问题。农业本来就属于第一产业,广义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五业关系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本文将五种产业概括为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副业)三方面,简要论述我的见解。

种植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农民种植粮食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满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我家那些年,主要种植一麦一豆,种小麦就是想吃饱饭,种大豆就想吃油有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的一日三餐都是精米细面,虽然主粮作物仍以小麦种植为主,但是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了,比如玉米、棉花、芝麻、红芋(薯)、烟叶、药材、大棚生产等,完全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然而,农产品的价格不高,上涨之速如蜗牛缓行,涨幅也不宽。丰收年景,年亩均纯收入不足700元,如遇上天灾,连成本都赔进去。就算年年风调雨顺,若种植10亩地。满打满算全年净收入不足万元。再用来人情往份和全家生活所需的花费,不剩钱了。遇有人祸的农户,还要借贷度日。种植业能留住人吗?

养殖业,主要饲养猪、鱼、羊、鸡……近些年,农户家庭饲养猪的不多了,乡村兴起了规模养殖场。农户圈养鸡、鸭、羊的还有,不养牛了。正当乡村"大养其猪″如火如荼时,2018年备受打击,随着非洲猪瘟的影响,很多养猪场、养猪户损失惨重,又受一波治理风的冲击,都到这个时候了,还"谈养色变"。农村养殖场锐减,大伤元气。防疫,防疫,防疫,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我们村有一户自繁自养的家庭养猪场,每年出售三百多头生猪,规模不上档次。当初我在家时,每次路过猪场,掩鼻而逃,因气味恶臭。今年回家,我又去他们的猪场,不见一猪。问场主,猪呢?他答,那一年遭猪瘟,伤透心了;又污染环境,也不让养了。听囗气,他还有怨言。我说,老弟可知道有多少人骂你吗?你的养猪场确确实实污染环境,只是你久闻而不知其臭。治理环境污染无错,错在你不科学养猪嘛,你要在治理污染环境方面下大本钱,在生猪防疫方面大作文章,眼睛不能全看着钱,更要看污染环境贻害子孙非浅。他说,道理我已经明白了,打算下个月按照环保标准重建养猪场,上规模,上档次。

制造业,也就是在乡村办厂。在"以粮为纲“的年月,叫社办企业。那一阵子,油坊、面坊、醋坊、粉坊、轧花坊等加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兴旺,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这些作坊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大办乡镇企业,认准了"要想致富,走企业路",愿望美好,不見起色。我这一次回家,见不到以前的打面坊和榨油坊。我问,他们怎么歇业了?有人说,超市里卖的有袋装大米、面粉和瓶装食用油,多么方便,谁还瞎忙呼去打面、榨油,弄得鼻孔里都是粉沫尘屑,油坊、面坊早都没生意关门了。

当前,农村里也办起许多厂,如制鞋厂,服装厂等,这类制造业,不属"坊″的范畴,眼下还是凤毛麟角。因为资本少和产品销路不畅,办起来这厂那厂很艰难。乡下效益最好的产业,是建房和装修,技术工每人日收入三四百元,只是吸收剩余劳力有限。

我个人认为,培育自已的造血功能乃农村当务之急。根据我的观察,现在的农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乡村振兴前景乐观,发展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电商物流等,成本少,竞争低,风险小,市场广。如果形成一定规模和集约效应,可以吸纳或者容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农村经济持久发展。我发现,已有年轻人回乡创业,他们说,在城市赚钱越来越难了。

目前,乡村产业的低收入,以及市场的变化莫测,还常遇方方面面清规戒律的制约,使乡村产业(办厂)无所适从,发展活力不足,导致乡村产业单一,值得思考。

结婚花费高的问题。现在农村人娶媳妇,少于三四十万元不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女方嫁人的条件是"三转一响过河干(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的确凉),三间瓦房全是砖(不是混凝土结构)″。只要满足女方的这些要求,一辆小四轮拖拉机就能拉回来一个媳妇,幸福一辈子。时代在前进,彩礼在演变。至今村里人娶媳妇,女方要房子,你见过城里的别墅吗?就是那种"乡村别墅"样式的房子;还要车子,最低级别的也是宝马;金银首饰高档服装,样样件件都不得少,外加10万元的离娘钱(上车钱)。更有甚者,还有的要求男方在城里购房。这种人也不动脑想一想,以后老了在城里喝西北风吗?

我有一个远房大哥,三个孙子正是找对象的黄金时期∴他的儿子和儿媳妇倾尽所有盖了三间的三层楼房,拉上院墙。花了40多万元办成大孩子的婚事,媳妇进门,家徒壁立。那俩个孙子对象谈了一个又一就是结不了婚,钱从哪里来?务工一年能挣几个钱?由此可看出,多儿子的乡里人,娶儿媳妇是一块心病,也是一大难题。

养老希望小的问题。农村的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确实有着空间上的隔离,要子女完全尽孝道基本上不现实。因此,老年人自食其力的多,既使八十多岁。当生存都成问题,造成老人对生活孤寂和无奈时,还好,国家给农村老人发放生活补贴金,虽然七十多岁的人每月110多元,他们也感恩不尽。用他们的话表述:"政府还想着俺″。有史以来,哪个朝代给农民养老发放一分钱?还不让农民纳国税缴皇粮?农村的农民从心眼里感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亲!

从冢庭层面来看,老人不受儿女欢迎的案例多。我的邻居哥今年78岁,前年老嫂子赴地府逍遥自在去了。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两口子进城带孙子,乡下的老房子倒塌了也不翻建;二儿子两口子带着孩子外出打工,一年也不回家一次;三儿子两口子在镇上开小型超市,生意兴隆财源旺。老人住在二儿子家里,虽然与三儿子近在咫尺,三儿子却对老人不闻不问。老人有时去三儿子家看孙子,三儿媳妇厌恶他,理由是进屋不换鞋,室内地面踩的都是脏脚印,还浑身气味难闻。听说,老人经常不生烟火,食不果腹。我特意去看了他家,实在为他心酸,中午就喝一碗早上剩下的稀饭。他哭丧着脸说:"大兄弟,你有退休钱,养老有指望,俺养老指望啥呢?″我哑囗无言。

能够相忘于江湖,对于老人来说不是难事,可恨的是子女还念念不忘父母的那一点点财产。其实,老人仅有几件陈旧粗陋的"古董"家俱,就这些"文物"家产,子女们还总认为自己分的家业最少,,从不想一想,自己为老人尽孝多少?老人与自己一起居住小洋楼吗?

道德的缺失和沦丧,老一代无法感受到温暖,让人义愤填膺。我想咨询,子女对老人养老的冷漠,有没有法律来制裁?

生病治不起的问题。由于农民属于非体制内的人,老有所依必须依靠儿女,生病治疗是第一大问题。一旦老人得重病,几乎就是等死,一者缺钱,二是床前百日无孝子。有儿有女的老人还可以苟延残息一些时日,无儿女的老人会殁的快。但是,如久病卧床不起,谁也陪不了。年轻人还得上班、打工挣钱,他们长时间超假,老板有可能解除劳务关系,重找工作也不易,不能错怪子女。

虽然农村实行了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也提高了,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民家庭来说,若要住进医院,必须筹措一笔住院押金,往往为筹押金延误住院时间,错夫最佳治疗时机。既使入院,报销的规定还很多,这不报销那也不报销。为着不连累儿女倾家荡产,许多老人选择拒绝治疗,儿女们也就默许了,很悲哀。

我们村的老治安委员患重病需要手术,费用20多万元。一儿一女拿不出这么多钱。在老人病床前儿子一个劲地吸烟,女儿一言不发,老人说没钱不治了,他们沉默不言。由于没有手术,一个星期后老人去世。听了这个消息,我十分痛心。痛恨他们,生你养的父母生病了,你们砸锅卖铁也得给老人治疗啊。你们放弃了一条生命,这么狠心,内疚吗?转尔一想,他们也将是60岁的人了,若为老人手术摊上债务。还有多少能力偿还?

乡里人平时生一般病,请村里卫生员来家诊治,全是自费;上街买零售药,也是自掏腰包。去村卫生室看病,报销医药费微微了了。个人的农合帐户上,如果年内一分不花,年终全被清零,不给年度接转。农村合作医疗不像医保,就医、购药有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农村年轻人一旦患疑难重病,多数是一病返贫。农村人生不起病,应引为重视。

情感趋向淡的问题。乡土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互联互动性。现代城乡一体化逐渐推进,原有乡土传统文化走向缺失,仅是吞噬着老一辈的"道义",致使亲邻之间关系冷漠。比如过年,大年初一给家族长辈磕头拜年,说是古风怡然也好,说是陈规陋习也罢,反正是没有了。比如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规矩是首先去姥姥(外婆)家拜年,现在是打破常规降为次,但小俩囗一道去老丈人家名列前茅,其他亲朋好友,能拒则拒,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能不去则不去,多用手机交流。整日打牌赌博,把一年打工积攒的血汗钱输光,还说过年没意思,没有年味,明年不回来了,逃避情感互动。

乡村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只能在红白喜事场合上见一次面,说上几句家长里短的话。不像原来的左邻右舍,你来我家串门,我去你家闲坐。频繁的互动着,关系融洽。现在的乡下人,也与城里人差不多,鸡犬之声相闻,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我听说,东李庄一个73岁的老太婆,去年八月初,她家的院门老是关着,当从院子里溢散飘出异味时,娘家来人砸开门后,发现老太婆尸体已腐烂。什么时间死的?死因是什么?是不解之谜。若是有邻人互动,有亲友走动,子女或许不会闻着尸臭办丧事。

同居一村庄的人,庄东人不认识庄西的小孩见怪不怪。所谓"乡音无改,客从何来?″的这种故事,每年都有发生。

留守妇女,红杏出墙知多少?临时夫妻,荒唐悲剧何日休?皆因情感分流。

我这一次回乡的时间短暂,很难对家乡作做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判断。我看出来,家乡总体是向好的。我相信,如果再从流通体系、人才供给、农技创新、土地流转、资金投入、城乡融合等方面补齐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明天会更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63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5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42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7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3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99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68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4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79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71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27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21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5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7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7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1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1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农村生活之我见(二)前记:写成这篇文章,有几个原因。在大二暑假放假前毛概老师布置了几个题目的作业,让从“国家政策”...
    小小的Jobs阅读 807评论 2 2
  • 2017年暑假,我们调研走访了两个乡镇,十几个农村,十所农村小学,下面这些内容本是为写论文提供的素材,但就在今天,...
    君酹月阅读 1,098评论 2 1
  • 编者按:年关将至,在外漂泊、打拼的朋友们又纷纷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当代文化研究网今天推送的文章,便是黄灯老师在这几年...
    格致创阅读 501评论 2 13
  • (一)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曾经有个规定:如果第一胎生了男孩,则不准生二胎;如果第一胎生了女孩,则可以再生一个...
    董点心理阅读 956评论 0 5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044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