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捐出自己的遗产吗?
文/安小西
上期的《朗读者》中,有一位特殊的嘉宾,故去的他无法到达现场。
他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副院长——赵家和教授。
2006年开始,他以一个清华退休老教授的署名,开始为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款。
2009年,当他得知,自己已经是肺癌晚期的时候,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举动——他决定,要捐出自己毕生的积蓄,1500万元。
年幼时,每每听到如此事迹,总觉不可思议,无法理解。
为什么竟有人愿意,将自己一生辛苦付出得到的财产,悉数捐给互不相干的陌生人?那么多钱财,干点儿什么不好?
在普通民众眼中,配偶、子女应该是主要的遗产继承人。本人去世后,遗产自然而然便有了归属,甚至家产分配不均闹出的纠纷亦层出不穷。
观看赵家和教授的事迹,我莫名的被触动。
震撼之余,我不禁思考,倘若换做自己,是否愿意捐出自己的毕生积蓄呢?
我想,我是愿意的!
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母子女是一个整体。父母离世,遗产自然会传承到子女手中。
一来觉得只有传给自己的血脉,才算是安全放心,找到了归属。二来遗产传给子女,可以为子女将来的人生多一层保障,经济基础加强一些,总不会错。
这样的观念是我们最为熟悉,也觉得理所应当的遗产处置办法。
随着思考的慢慢深入,我不禁产生疑问,怎样的子女,会在父母离世之时,还需要依靠遗产来生存?
正常的生老病死,父母离世之时,子女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在社会上打拼了不少时日,按理说早该实现经济独立,足以应对自身的生存问题。
我无法想象,自己会培养出一个几十岁还无法解决生存问题的巨婴。
对于四肢健全的正常孩子,身为父母,最该培养的,便是他的独立能力,尤其是思维、人格的独立,经济独立已是最低要求。
尽管,父母总会不由自主的,希望替孩子挡掉许多前行路上的障碍,但成长之路注定是孤独和坎坷的,终究还是需要孩子独自闯荡。
当今社会,竞争残酷,啃老已非常普遍,父母那里得来的一切显得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应当,甚至很多人心生羡慕,有老可啃,真幸福啊!
生存压力空前巨大,我也不敢保证自己不需要父母帮衬,但还是觉得,能依靠自己的时候,尽量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成年以后的生活继续负责,他们没那个义务。
择偶时,很多姑娘听到有房有车,眼前一亮,心生欢喜。而我大概属于脑回路清奇一类,总会立刻心生警惕。
并不是我假装清高,俗世之人,当真遇见可以活得轻松一些的另一半,谁不心动?
可我更加明白,那些别人眼里的加分项,几乎很少是眼前的年轻人所得,而是他背后的那奋斗多年的父母所拥有。
那房那车,减去了年轻人肩上的许多重担,必然会抹去更多奋斗的激情和动力,甚至有些人会觉得人生圆满,别无他求。
私以为,家庭的建立,来自于两个人点点滴滴的悉心投入。那一蔬一饭,一桌一椅,一砖一瓦,自己一点一点奋斗,一丝一丝积累,它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绝不是父母能够拱手送出的。
有房有车的标签,总让我不禁担心,年轻人真正的生存能力,担心其思想的独立状况,担心其抗压能力等等。
而真正独立的人,哪怕一无所有,他也不会允许自己一辈子碌碌无为地混下去,一般都不会过得太差。
因而,对于主张自我独立的我,一定会倍加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孩子一把年纪,还无法实现自立。
能够独立的子女,对遗产显然是不需要的。留给他们,最多是锦上添花,价值不大。
那么,抛开自己的小家,着眼于社会,弱势群体数不胜数。
那些于子女可有可无的遗产,对弱势群体而言,却可能拯救甚至改变命运。我为何不选择让其发挥更大的价值呢?
倘若,有生之年,我经济状况不错,伴侣和子女健康状况良好,临终之时,我倒是真愿意,如赵家和教授一般,将遗产悉数捐出。
不为高尚,不为留名,只为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为它寻个更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