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当一个人静下心去冥想,去关注呼吸的时候,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很多的想法和画面,这些想法和画面当中有开心的,有快乐的,有痛苦的,可是对于快乐的回忆仿佛挥之而去,痛苦的记忆或者情绪时间停留的会更久些,于是,我就很好奇痛苦究竟是怎么样的产生?那么当痛苦来临时,又该怎么面对呢?正好有缘看了《次第花开》这本书,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答案。
认识痛苦
佛经中把痛苦分成三种:苦苦、变苦和行苦。
所谓苦苦,就是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
变苦是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比如说有人喜欢抽烟,熬夜唱歌跳舞喝酒等,在那个当下觉得很开心,可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身体会越来越差。同样,相聚是快乐的,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快乐里隐含着分离的痛苦;恋爱是快乐的,而相爱容易相守难,恋爱的快乐里隐含着争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轻貌美是快乐的,只是岁月无情催人老,年轻的快乐里隐含着衰老的痛苦;升职加薪是快乐的,不过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办公室政治升级,各种关系处理起来令人头疼。个人财富增加后如何保管、保值和分配,都是操不完的心。仔细思量,人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较之苦苦、变苦,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的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种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转。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经历,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要是自己能力足够,一切都摆得平,就不会有痛苦。如果你这样想,毫无疑问,当问题、挫折出现时,你会感到分外压抑、焦虑和不公平。“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凭什么让我受这些苦”,你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无辜、最可怜的人。或者你跳起来指责、抱怨,说:“这都怪某某人,如果不是他那样做,我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这样做也许能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某些情况下,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们脆弱不堪,打击、挫败接二连三,生活真的变得比较惨。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和怨气,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克服恐惧
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
概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越是怕一个东西,就越不敢看它,越不敢看它就越害怕。人们与无常的关系就是这样。如果能转过身来,面对面地好好端详一下,会发现无常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倘若没有无常,离别的人就永远没有相聚的机会,生病的身体就永远不可能痊愈,黑夜永远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远快乐不起来。这样的世界不是很糟糕么?
经常地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人事变迁,会让我们熟悉并逐渐接受无常。我们不再想方设法减少脸上的皱纹,为日渐松垮的小腹发愁,为离别而心碎,对成败耿耿于怀。我们终于开始学会冷静理性地看待生命之流变,意识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会生病、经历挫折、没有安全感。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
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把当下纯粹的苦受扩大,演绎成悲惨的故事,甚至是连续剧,掺杂进太多不相干的情节、评判和议论。
比如说:割破手指,找出创可贴自己包扎一下就没事了。可是有的人不去找创可贴,反而坐在那里想:太疼了!流血了!伤口如果感染就要得破伤风了。破伤风可是会要命的!如果真有个三长两短,我的孩子怎么办?房子怎么办?还有人欠我的钱,他大概就不会还了。我还有很多计划没实现,这么早就离开人世,太不公平……如此想着,这位割破手指的老兄可能就真的惊吓、悲愤交加而发心脏病了。
如果你承认无常是生命的规律并接受它,你就会放松下来。
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不称心如意、没有安全感。你会懂得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斤斤计较于得失亦是无谓的。
认识并接受无常并不意味着你会变成一个悲观主义者,生活在你眼里从此将一无是处。试想在你认清无常的事实之前,不管是苦是乐,你不是一直都活得挺来劲的吗?而无常又何曾有一秒钟离开过你呢?
有时我们甚至要感谢无常。
因为它,我们不会一直痛苦下去,我们总是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像现在,在苦恼愚痴了无数劫之后,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找寻到安乐
直面痛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当你身体某个部位感到疼痛时,你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观察这个“疼痛”,包括疼痛的具体位置、疼痛的程度、疼痛程度的变化……很快,你会发现疼痛感缓解了。
同样的,当自己被愤怒、嫉妒、恐惧、烦躁等情感困扰时,注意观察。
比如愤怒,愤怒也有从酝酿到爆发的一个过程,就像着火,开始只是几颗小火星,后来发展成火苗,风一吹,才越烧越猛,成了一场大火。许多人要等到火焰冲天才意识到着火了。可是,如果留心观察的话,火星或火苗刚起就上前把它扑灭,大火就烧不起来了。你甚至可以不急于去扑火,袖手旁观也无妨,看看火是怎么烧起来的。也许你还不知道,通常在火上扇风、浇油的就是喜欢恶作剧的那个你。现在你跑出来做观众了,没人帮忙,火烧得不起劲,一会儿自己就灭了。
其他情绪也是这样,不要被它们推着到处乱跑,转过身来正视它们:看它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
如果不把快乐寄托在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和扩大的。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很多人把快乐寄托在外面 ,觉得只有我自己拥有了什么才是快乐的,比如说车房名利,那么你就很难觉得快乐。
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