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着别人看来最自由的事,表达着最直接的观点,面对最孤单的文字,承受最多方面的评价,坐在廉价的电脑旁,码更廉价的字。
你看见那些爆文了没有?那就是自媒体人的血和泪。
但你要是问我这些爆文真的能让我们生活的更好吗?我会坚定的告诉你:不能。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折磨,再加上不等量的大学或其他教育,或许你还有多年工作和生活经验都没能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你指望一篇自媒体文化改变你的命运?
哥们,醒醒吧,别看爆文了,回头是岸。
但我们为什么要写爆文呢?我们又为什么要看爆文呢?
我从去年开始进行公众号写作,当然我因为懒,只是把稿子投出去然后赚稿费,我那时候没有自己的公众号。
我觉得打理公众号真的是世界上最无意义的事情。
但现在,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公众号,哈哈我做了当初最看不起的事情,我终于成为了当初讨厌的人。
在这一年里,我的过稿率并不是很高,也没有写出爆文,但认识了很多公众号的编辑。一年下来,我发现当初投稿的公众号很多已经不知不觉的消失了,而有一小部分则做的很好。
那些消失了的公众号,我不知道编辑是什么时候放弃的,但我可以肯定一点,在自媒体这场大的浪潮中,他们来过,他们尽力了。
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庞大,你要在这些各具特色的文章里面脱颖而出的难度,大概跟高考差不多。而最让我无奈的是,你以为你在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但基于阅读量粉丝等很多因素,到最后你往往只是为了这些数据写东西。
所以大多数自媒体作者变成了标题党,变成了写“寒门状元”之辈。
去年辞去简书专题主编的职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写东西。那段时间我在想我的故事或者说我写的那些文章,对你们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连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告诉你们生活应该这样,婚姻观应该这样,世界观应该那样。
我都无法做自己,我又为什么要告诉你做自己。
这些年自媒体赚钱这个话题被无限的夸张放大,小白以为自媒体写作很容易就可以赚到钱,而老手认为公众号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我们习惯以阅读量来衡量一篇文章的价值,就像我们习惯用考试分数衡量你这个人。
粉丝量与数据,不上不下,就像你小时候便秘的时候憋足了劲,那种卡在中间不上不下的感觉,就是卡在所有作者头上的紧箍咒。
我们只是在写,而忘记了生活本身。
一篇文章成为爆文,一定有它的价值,它的某个观点一定戳到了大多数人的心。或许它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往往看过就忘记。
我们只是把它当成了一篇爆文在看,我们只是看完了之后告诉自己,哦,原来这就是爆文,我看过了,我跟大家一样,我没有错过什么,挺好的。
他们没有把一篇文章当作真正的文章来看,他们只是当成了爆文来看。我觉得这是对于写作者最大的侮辱。这应该也是一名写作者最大的悲哀。
打个比方,如果我今天发一篇文章,题目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三天过去都没有人会看。如果我加上朱自清先生的名字,阅读量会翻一倍,剩下一部分人在问朱自清先生是谁。
如果我把题目改成《深夜,他约朋友河边试图寻找艳遇,当代人的孤独肉眼可见......》,那阅读量真的就不可描述了。
再来,今天某个大号发了篇文章,题目是《外卖,正在毁灭下一代》,明天就会有无数的文章现世:
《快递,正在毁灭下一代》
《化妆品,正在毁灭下一代》
《奶茶,正在毁灭下一代》
《蔡徐坤,正在毁灭下一代》。
好吧,蔡徐坤的这个,你赢了。
(ps:蔡徐坤的粉丝别来怼我,都是小本生意,有话好说。)
这就是事实,因为公众号面对的是普罗大众,而大众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编辑为了文章的大众适应化,不可能将立意深刻的文章发出来。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口水文章。而自媒体,不过是低端文学的聚集地。
所以说,公众号的编辑们抓得住社会热点,看得见群众焦虑,写得出通俗易懂的文章,编的出讽刺段子,还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党派——标题党。
随着咪蒙的消失,自媒体又将成为众矢之的,定将面临改革。而无论结果怎样,留下的一定都是有价值的。
你可以把公众号当作树洞,也可以当作娱乐消遣,更可以当作一个只是发表观点的频道。看完了,换个台,上个台演的啥那是上个台的事情,在你这已经翻篇了。
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的过程。
我认识很多的小号编辑们也只是在进行着自我表达。我们把无处安放的语言说给你听,说完之后发现原来你也是这个样子的。
真好。
我活了这么多年,没做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
唯一让我心生愧疚的,就是金庸先生去世的时候,我从微博上看到消息后,马上用了三十分钟码出一篇纪念金庸先生的文章,并且马上投了出去,变现了35元。
至今仍觉得惭愧,我明明应该用三十天甚至三年来写一篇文章,才足以纪念金庸先生。
金庸先生,对不起。
我拿那35元买了三天的肉夹馍来惩罚自己。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阿奇世】,一个专注于生活的公号,感兴趣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