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凯蒂从上世纪20年代战争和瘟疫纷飞的中国回到英国,怀着不知是亡夫还是情夫的孩子,跪坐在父亲旁边,说,我希望怀的是个女孩,我希望她成为一个自由自立的人。
“我没有灰心,我还有希望和勇气。”像极了《飘》在最后,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如果说,《飘》一个霸道总裁爱上我,最终我也爱上霸道总裁,但是伤害太多没有办法走下去的故事;那么,《面纱》就是一个闷骚医生爱上我,我一直到他死都无法爱上他,甚至如释重负的故事。
我爱你,但是以后再离婚

身为有夫之妇,凯蒂爱上了有妇之夫理查,妄想两人双双结束过去的婚姻后重新结合。丈夫瓦尔特没有表现愤怒和不甘,而是鄙视一笑,向前推了一步——理查如果愿意离婚后和你结婚,我就放你走。
凯蒂含着热切的泪,怀着炽热的心,扑向情夫的怀里,心心念念我终于可以结束这场只是为了比妹妹提早结婚的草率婚姻,这次,我要嫁给爱情。不想,被理查泼了一盆冷水:
一个男人深深地爱一个女人,并非意味着他就希望下半辈子和她共同度过。
渣男总是会在“我爱你”后面加上许许多多的“但是”。
我爱你,但是我也爱我的妻子;
我爱你,但是我不能跟你在一起;
我爱你,但是那是当初的事情;
我爱你,但是仅限你的肉体。
你抓不到他的小辫子,因为他们从不欺骗你,他们只是没有说全部的实话而已。
讽刺的是,渣男拥有的优质肉体和撩人肉欲,总会使人意乱情迷。凯蒂受了巨大的刺激,仍不忘理查的缱绻情话和温懦抚摸。在瓦尔特死后,还是和理查翻云覆雨,她明白并且痛恨自己的软弱,然后屈服了下去。
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瓦尔特对凯蒂的爱从来不是盲目的,他没有像一个初遇爱情的小男孩一样坠入爱河,赴汤蹈火,觉得她是女神,是经久不息的灯火。
他了解她,了解她愿意跟他结婚是为了抢在妹妹前头,了解她爱美酒雕车,了解她肤浅没有内涵,了解她不爱自己。
作者毛姆甚至做了更残忍的事情,故事一开头,让瓦尔特捉奸捉双。当然,他没有像婆媳剧中那样,让瓦尔特踹开这对奸夫淫妇的房门,撕扯着他们在自己婚床上的赤裸肉体,面红耳赤,决眦欲裂。
瓦尔特转动了一下卧室门的把手,又轻轻地转回去。对此,他对凯蒂说,我因高傲而不屑无力。
如此清醒,清醒地判断自己的清高,清醒地爱着凯蒂,也清醒地辨认渣男的本质,否则他不会答应凯蒂,只要你们各自离婚后结婚,我就和你离婚。
那段他向凯蒂的告白,被多少人奉为经典——
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力、庸俗,然后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这样的爱,骄傲,卑微,深沉,又恶毒。
也有读者说,凯蒂太蠢了,如果这世上有男人这样跟我告白,我一定会不顾一切跟他走。
然而,瓦尔特和瑞德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只懂得爱人,却不懂得如何让对方爱上自己。
诚然,凯蒂听到这样的告白也如读者一样震动。惊诧他对自己的感情如此深重,却并不对我没有办法爱上你这件事怀有任何歉意。
你爱我,但你没有权利要求我也要爱上你,我也没有义务这样做。
瓦尔特没有这样要求,因为他也深谙,这样的要求是爱情中最无理取闹的事情。他一直在付出,读者也一直在心痛,不是为他求不得,而是为他连求的权利都没有。
最后死的却是狗
这是瓦尔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挽歌》中的一个典故,好心人收留一条狗,后来狗发疯将人咬伤。本以为受伤的好心人会死掉,最后死的却是狗。
最后死的却是瓦尔特。因为他把凯蒂带到空气中漂浮着病菌的中国,的确想让她受伤甚至丧命的。他咬伤她,死的却是自己。
这样的讽刺比比皆是,凯蒂在他弥留之际请求他的原谅,在他死后愧疚的情绪依然存在,但是如释重负的心情也不可否认——我终于不用背负我不会回应的沉重爱情,我终于自由,我终于不用每天面对这个木讷的人。
这是一个凯蒂作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许多评论都是这样说。可是这个自我意识是什么呢,它们并没有说。
不如说这是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从一个虚荣肤浅,在母亲影响下一心嫁人的小姐,经过了在中国的教堂中帮助他人并升华自己的日日夜夜,成长为一个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要自己的孩子自由自立的女性。

“过去结束了。让死去的人死去吧。这样的想法无情吗?她希望她已经学会了怜悯和慈悲。她不清楚未来有什么在等待着她,但是她在心里准备好了,无论发生什么,她都会以轻松乐观的态度去接受。”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