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性格都伴随着一种弱点,这是与生俱来的缺点。”——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很久之前看到一则小故事:美丽的女士和丑陋的女士是邻居。美丽女士每天擦玻璃窗的时候都能透过玻璃看见丑陋女士在晒被子,可她渐渐发现她这位邻居总是洗不干净被子,因为她每次都能看见丑陋女士被子上的一个污点。她于是趾高气昂地跑去指责奚落邻居,而丑陋女士平静地指着洁白的被子反问她说:“哪有什么污点?有污点的不是你吗?”说罢,她指向了美丽女士每天擦的窗户。美丽女士随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顿时无地自容,因为在那片窗户的外侧,有一片和她在邻居被子上看到的一摸一样的污点。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这样说道:“那些从不改变自己看法的人,首先要做到正确判断,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很多时候我们也和这个“美丽女人”一样,总是习惯站在自己高度用自认为自信的眼光去评判他人,甚至居高临下的时候看全世界都是傻瓜。直到有一天摔了一跤,跌了一嘴泥,尝过了那个味,才知道自己也没比别人高明到哪去。”是的,也许这个世界充满了缺陷,人性的对立面展露无遗,可如若我们能够学会用看待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这样是不是将不会常常陷入自我蒙蔽?就像梭罗所说的:“那些能够遮挡住我们眼睛的光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黑暗。但天总是会亮的,天亮的时候多着呢,太阳也不过是颗晓星而已。”
在《傲慢与偏见》当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因军官威克姆俊俏的长相和文雅的谈吐对他暗自倾心,而因男主人公达西傲慢无礼的态度对他厌恶至极。可随着达西的求婚和事态的发展,争吵的升级,真相渐渐揭露。伊莉莎白才在对比思考和自我批判当中,终于看清威克姆的真正虚伪的面目,幡然醒悟达西拥有多么真实和智慧的品格。在这几章中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内心斗争,正是全文最高潮和最精彩的落笔。奥斯汀用大段大段的对话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淋漓尽致的向我们展现了不同误会,不同思想,不同眼界,不同人格的交缠和碰撞,男女主人公皆坚持着自己的“我所认为”进行唇舌相击。而之后达西通过写信的方式,向伊丽莎白冷静理智地梳理了整件事情的经过和误会的产生点,并深刻分析了自己与伊丽莎白各自的人格上的缺陷,使伊丽莎白终于看清自己并勇敢面对了自己一直不想承认的弱点。达西这个举动也可以说是全文的转折点,如果他没有这样做,就没有后文他和伊丽莎白的互相理解直到相知相爱了,而《傲慢与偏见》也许就只会是一本单纯批判人性的丑恶,乏味可陈的小说了。正是因为达西并没有被爱情的烈火冲昏头脑,没有被表面的光明遮挡住眼睛,活得坦荡透彻,才真正俘获了伊丽莎白的心,得到了真正的幸福。
思考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繁喧急管,处处都具有表面的欺骗性。来往着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定的性格,人性愈发复杂奇怪。这其中有些人像书里伊丽莎白的母亲,用势力的眼光在不同等级的人面前转变面目,全身写满了物质和愚蠢;有些人像伊丽莎白的三妹,疯狂地追求自身的愉悦和享受,贪婪地获取爱慕和虚荣;有些人像伊丽莎白的表哥,认为自己凭借恩惠成为了人上人,因此极度自豪做作。或许我们会对这些人充满讽刺和鄙夷,可人们的目光是相互的,在别人眼中,我们可能是委屈求全的夏洛特小姐,可能是心机叵测的宾利小姐,甚至可能是自以为是的凯瑟琳夫人。但是这世上又有谁会懂谁的全部呢?每个人都有他们必须要承受的人生,每个人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活法。尼采说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拥有自己的人生。”这些人的活法也许让人难以接受,但他们活得真诚热烈,而太多的人连对自己的真诚都做不到,却无休止地苛责他人。这些人知道自己活着的目的,他们不仅仅没有被表面的光明遮住双眼,反而深知生存之道,名言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许世间人都注定无法摆脱世俗牵绊,但只要能够分辨遮住我们眼睛的虚假的光,保持内心最底线的善意,那就能具备内心最澄澈的光明,那就能成就最伟大最高尚的灵魂。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窗外暖暖的冬日阳光铺洒在带有颗粒感的书页上,漾开一圈彩色的光晕。这阳光带着遥远的时代的呓语,变成此刻图书馆中读书的孩子们脸上静谧的笑意。
那些美好的道理随着高风传到今——让我们善良,不论这世界有多冷漠,不论阳光多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