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正式开战以后,面对中国军队,日方几乎无坚不克,就像砍瓜切菜一般在中国军队布下的阵列中冲杀,给中方以最大量的创伤。长城抗战如此,淞沪会战亦如此。中条山保卫战,更是以死亡673人的代价,打死中国军人42000,俘虏35000名。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台儿庄大捷,日方死伤20000人,儿中国却付出了死伤50000的代价。并且中方能取得如此成绩,除了全体将士团结协作,奋不顾身,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轻敌所致。
造成这样的局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经济与技术的强大反差。日本当时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武器,飞机2700架,中国只有300余架,日本的步枪是三八式,中国绝大多数还是汉阳造。重武器,比如重机枪,火炮等就更没法比。日军接近机械化,中国基本靠双腿。日军即使被围,照样能坚持七天,而中方基本是三天以后就会弹尽粮绝。二十九军的大刀扬名立万,那是因为士兵的步枪基本都是裸枪,没有刺刀,只能靠随身携带的大刀补强。中国军队更多的时候,吃的是小米和炒面,日军却是白米饭和肉食。没有利器,没有保障,中国军人只能凭着铁血热忱和无畏身躯扑向日军……偶尔的胜利,除了侥幸,还有什么?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双方参战士兵的动力和目的相差天河。侵略者本来就是侵略的属性,贪婪、狠毒,目标明确,所以作战中必定听从指挥,行动迅速。反观中国,虽有抗敌御辱的有志之士,但绝大多数的底层士兵,未必有如此高大目的,更多的参战者,要么是在家吃不上饭,为了糊口才扛起了枪,要么就是被抓壮丁,派公差,应付了事。上了战场,占优可能一哄而上,受挫就会四散而逃。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逃兵和俘虏,甚至汉奸。
我有四个伯父,都出生在七七事变之前。1940年八路军在冀中搞事情,进行破袭战,从我老家组织人员去扒日本人的铁路,只要去的,每人给一斗小米。实在凑不够人数,最后让我十一岁的大伯父,带着八岁的二伯父,背着五岁的三伯父去了。据大伯父讲,当天夜里来回跑了二十多里路,到家后才发现丢了老三。小脚的奶奶连夜一路哭着,找回了同样哭干了眼泪的三伯父。
苦难兴邦,可食不果腹的人们,拿什么去兴?或许,我也体会到投敌者的一丝苦衷与无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