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按照时间先后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1 管鲍扶上马
齐国,在现在的淄博附近: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当不好君主,被杀死了,国家无主,有人提议流落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谁先回来谁就是新君啦。管仲是鲁国派来辅佐公子纠的,他去截杀小白,结果太粗心第一箭没射死,他还没有补刀,导致小白先回齐国了。公元前685年小白,也就是齐桓公,上位搞死了纠,还想要杀死管仲,但是鲍叔牙为他求情,齐桓公还是很顾大局的,把管仲封为宰相。这个决策特别正确,之后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主要靠管仲。齐桓公特别听大臣的话,后来管仲死了,他就听奸臣的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 外交兴国
齐国国力增强的国策是:攘外还要安内。一方面让人民各安其处,就是不要没事乱晃,老老实实干活;一方面尊王攘夷,举着拥护周王室的大旗,帮助弱小国家抵抗外敌(戎狄)侵犯,树立大国形象。
北边这边齐国正热火朝天建设国家,南方的楚国也一直没闲着,发展壮大了,让一些小国害怕,就来求助齐国大佬。齐桓公说,行吧,那咱们就一起去给他点颜色看看。楚国一看这么多人来打他,就说,我们井水不犯河水,你凭什么欺负我?管仲说:“你不乖,不按时交茅草,我替周天子来教训你。”楚国服软了,说:好吧,算你们说的有点道理,茅草给你们。(古人可真单纯啊)齐桓公说,那咱们光说好不行,立个字据吧。于是就签了召陵之盟。
3 忠君卖乖
齐桓公还特别能摆事儿,周惠王想换太子,齐桓公就拉了一帮诸侯,帮他拱新太子上位。新太子成为周襄王之后,也很识相,在诸侯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的时候也派人出席,表示官方认可了齐桓公的权威地位,标志了齐桓公获得春秋第一霸王的称号。但是齐桓公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永远出不了头,无法一统中原。因为他给自己的人设就是一个忠臣,因此必须捧着周王室,他的忠臣身份才存在,才名正言顺。
桓公不傻,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在春秋初年,虽然周朝统治名存实亡,但是诸侯国势力旗鼓相当、互相牵制,谁要是挥舞起了揭竿起义的大旗,势必被其他诸侯国一起踩得渣渣都不剩。所以只恨生不逢时吧。
所以,炒人设的人都挺可怜的,能力不足或者环境限制,导致他们主动或者被动走向炒人设的道路。成也人设,败也人设,他们必须一辈子背着自己的人设,被死死困住。如果不能活成人设的模样,必然承担人设崩塌的后果。
(参考: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