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1日到现在,直至现在这一篇,我的100篇目标才非正式结束。
但是在99篇结束之后的第12天,我删了50篇。为什么呢?因为中间经历了一段冻结期,这期间流出的文字,无论是几十个字,都赤裸裸地坦露着情感上的阻碍。因此三思后决定果断删除,为了保持一贯的态度。从日更文章到日更心情,虽然顽强地保持了时间的连续性,环节的流畅性,但同样也意味着情感上的流产。即使想着日后再来填坑,亦非即日之想,那何不弃掉呢。
不过反观这段写作经历,也算攒了一些经验,对写作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我更加明确了一件事:日更不是日日更,内容比时间重要。
之前定了100天的日更打卡目标,既然如此,那严格意义上,只要断掉一天,就不算完成。就像数学上我们要去证明一条线段是连续不断的,那就必须去推理,线上的每一点都是循规蹈矩的,只要有一点出线,结论则不成立。我抱着数学的规则去做这件事,每天逼着这个吝啬的大脑去思考,从早上到晚上12点,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也是每日成就事件之一。
可是,就像河水有干涸期和汛期一样,过半之后迎接我的是晦涩期。思路的封死,情感的困乏,我毫无意外地遇上了写不出的情况。回到了未提笔之时“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的写作想象。作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依然不能放弃,只能想着怎么去进行下去,于是我悄悄地把责任感放在一边,做了最任性的一件事,用每日截获的一句话去日更心情。这个任务也由此从重到轻。
之前诺爷问说,为什么翻了整个专题3百多篇的稿子,就只能挑出6篇较满意的文章,是她要求太高还是怎样。我给的答案是,是我们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在困难在家门口十步之遥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手刀逃跑,放弃了我们的伴侣。
然而《活着》的作者余华说:“”写作就是一步一步,不断地遇到困难,不断地克服困难。”
他在前期写作时,很害怕心理描写。当一个人心里平静时,觉得写了没意义,当一个人内心万马奔腾时,觉得有价值写时,又不知道怎么写。这让他一度很头疼。可是他没有逃避问题,因为他很清楚,一旦绕开以后,以后写作就永远只能在这个水平了。勇敢的面对,最终让他写出了优秀的篇章。
大作家写作亦是如此,更何况是我们呢。因此在对待日更的质与量上,我更愿意去选择质。保持质的标准化日更,甚于量的连续性。诚信出品应作为划线宗旨。很钦佩吴冠中对于作品的态度,不满意就撕掉,即使当时社会影响力大,价格自然高,撕画如撕钱,有人戏称为“烧房子”,他却说:不把有瑕疵的作品留给明天。
我觉得无论是刚开始写的人,还是写了一段时间,亦或是作家,都应该有两种作品标准,第一种是自身标准,第二种是理想标准。文章出之手,超一冲二,才是尽力的表现。
日更是个好的努力方向,但没有进步的日更就是耍流氓。质为先量跟上,才是不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