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1360-1424),明朝第二个皇帝,No,第三个(1403永乐元年-1424永乐22年)。朱允炆(1377-不知)才是第二个(1399建文元年-1402建文4年),那么我先来谈谈对朱允炆的想法,但似乎也没有什么好谈,只是他的去向的这个谜一直未解而已,而他是怎么逃离皇宫的也无人知晓,但是他一定是顺利地逃离的,毕竟火灾后没有发现他的遗体,且一直没有找到他。而胡濙在朱棣去世前1年的确是带信回来了,但是他的情况也还只能是后人的推论。好吧,唯一能确定的是现在朱允炆绝对没在世上了,毕竟过了600多年吧,除非他真成神仙了。
朱允炆应该是个好人吧,当然好人不一定能成好皇帝,而朱棣是个好皇帝,但绝对不是好人,我等下再讲自己对他的想法,还是先把朱允炆的想法写完了。也不能全怪朱元璋留给他一帮废才吧,他自己不识才听信废才的计谋,那么也只能是他自己无能了,他最没决断的无非是他一直做着朱棣的保护伞,不然朱棣早在战场上死了千百回了,那些妖风还真是能每次都来营救他,不见得吧。想想,只是一个燕王造反,他的兵再凶猛,姚广孝再机智,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李景隆等再无能也抵不过整一个国家的兵力吧,更何况还有盛庸、平安等等可挖掘的能人。但是朱允炆就是没有想过要他叔叔的命,这顶保护伞一直护着朱棣站上最高的位置,朱允炆也就只能仰天长叹一把火烧了宫殿,这么说来,这倒还是个不错的选择了。就是他的宽仁为朱棣铺好了道路,所以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他的确不适合当皇帝。
有些人生来就不是当皇帝的命,所以即便一只脚已经踩在了最高宝座边上,另一只脚也迈不上来。比如朱标,作为无可厚非的太子,朱元璋一驾崩即可即位的太子,却比朱元璋死在了前头,真是没这个命呀;有些人生来不适合当皇帝,所以当了皇帝,还是会被篡位,无能去维护自己的帝王地位啊,那么朱允炆就是了的;有些人生来就是当皇帝的命,朱元璋就别提了的,他当皇帝就是命中注定,反正我觉得朱棣也是,不然那几次危机时刻的妖风如何解释,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命中注定呀。
我对朱棣的想法一直很矛盾的,我觉得他在盛世中来篡位实在没有任何道德可言,朱元璋造反是有深刻的原因追溯的,因为不是别人死就是他死,他当然得全力以赴拼活;可是盛世中的朱棣呢,只不过他不甘于对自己的侄子叩拜罢了,而且他觉得自己比自己的侄子更有才更有能去胜任这个皇帝的岗位,简言之,他不甘心,凭什么作为第四子,他就该俯首叩拜他的哥哥甚至是他的侄子呢?所以他发愤图强,忍辱负重,不择手段要去为自己争取一次,这样的精神有什么错呢?这种勇于拼搏去改变自己命运有什么错呢?最终他获得了成功,是个不折不扣的励志故事啊!
自始至终我都比较矛盾,在与朱允炆的对抗中,尽管我知道最终的胜利者是朱棣,可是我却还是留有希望朱允炆能够赢取胜利,一点都没有朱元璋对抗时候完全偏向朱元璋这边的心理。是对朱允炆的同情?觉得就做这几年皇帝他也忒可怜了点?应该是我此时站在了道德这边吧,毕竟朱棣的篡位行为真是不道德的。可是看到后来朱棣的作为,我也慢慢释然了,史书上说了他是个典型的两面派,对于反对他的人他是残暴的,而对于服从他的人,他是仁厚的;治国方面,无可厚非,我想以朱允炆的能耐绝对不会有永乐时期的盛世明朝的,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哦,最重要的是,作为皇帝,还亲自率军作战,这一点真的是比较令人感动,朱元璋自己当皇帝的时候应该就没有去打仗了吧,至少我刚看完的这本中未提及,当然洪武时期,朱元璋有很多将领可用,而建文时期或者永乐时期,真是没有什么武将能够撑起场面了,朱允炆自己无法打仗,那么也就只能逃之夭夭了,幸好朱棣自己还能作战,他即便不亲自上战场,只要在后方指挥,士兵们也会义无反顾往前冲吧,领导效应不就是这样的,更何况朱棣亲自上阵,亲力亲为,他的将领们,他的士兵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即便很明确冲上去就是死,也会在领导面前好好表现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就是有这么好的效果。所以他的下半生继续在战场上驰骋,最终也是死在了征途中……能皇帝的早逝真的是件遗憾的事情,如朱元璋,如朱棣,不管最终朱棣通过什么手段夺得了皇位,但是他所在的永乐22年一定是为之后的明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的。
呵呵,我没有想明白的是,尽管自己很有能力,但是因为自己是第四子却无法成为太子,自己怎么还是把太子之位留给自己的长子呢,只能说朱高煦不是做皇帝的命呀,当然朱高炽也不是,因为他仅当了10个月的皇帝,他们就等下一本看完再说吧,尽管也没什么好说的,哈哈。看了接下来的简介,人物关系还真是越来越复杂了,我觉得我得都手写出来记下来,否则都不知道谁谁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