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负任务其实对我这样的无毅力、拖延症患者是件好事。毕竟没有压力的时候,是很难促使我这样的懒人动手的,而且还必须是有紧迫性的压力。如若不然,我也不至于从客厅正播着的“我的前半生”抽身出来。
这周的每天都有看书,但因为各种原因,同时进行着几本,平行阅读中,哪本都还没读完,所以谈感悟、体会,目前都还为时尚早。想谈谈的,是在app上学习的许岑的课程——《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
订阅了快一个月了,可三分钟热度一过就没提起劲来学习。有一天下班途中听了音频,便停不下来,花了一个晚上看完。
成年人的学习大多时候不再是课堂习得,很多都要靠自学,学习也不再是学生时代的“学了可能用得上”,而大多是因为一定要用才学。课程从“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切入,要求我们在学之前,区分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学科,从而确定该学科应采取何种方法进行学习。继而将目标拆碎,细节反复,刻意练习。他强调应该用任务,而不是兴趣来驱动我们的学习。讲到如何循序渐进的破解拖延症,在富有仪式感的衣食住行上训练专注力。
对我感触最深的,是许岑讲到要在学习的同时“给自己制造反馈”。
每一个现代人在日常摄取的信息量是很可观的,即使你不爱看书,像我。但你一定少不了看新闻、刷朋友圈和订阅号文章。当我们做这些事的时候,是真的说服了自己“我很努力在学习”。我不是说这些信息不重要,也不是说摄取这些信息不属于学习的范畴,而是即便我们一刻不停地“学习着”这一切,我们真的吸收了吗?不见得。尤其当我们无法给自己有效及时的反馈时,或许这种学习就是假象。看书就更是如此。一本书中,通常凝聚了作者整一个树状的观点体系,耗费了很多的时间打磨概念,阐述,看过就真的懂了吗?所以,我们需要写一些,录一些,拍一些……通过各种方法给自己制造反馈的机会,确保每天的习得是扎实有效的。我在不同的文章上都看到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信息的输出倒逼信息的输入”。不喜欢也不擅长写作的我被这个观点打动,才真正开始正视写作与阅读之间两相促进的作用。
我相信,当你无法将一件事、一个观点讲明白的时候,事实只可能是你并没把这个观点弄明白。大师总是擅长于深入浅出,而检验我们学习效果,同时促进我们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尽可能“深入浅出”的输出。
因此,我的结论显而易见。我要采取的行动也显而易见——至少是每周按时完成我们的品书目标。同时从一些最简单的生活细节入手,破解我的拖延症——包括要早睡早起,坚持运动,小处着眼,持之以恒。望众队友监督。
正文之外,还有几句话想吐露。在我的身边,有个朋友是我一直以来都很欣赏,也自认为能“神交”的,而最近我才发现她悄悄的干了很多了不起的事。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她不止对我,而且对大多数人都保密了。我发现时,虽然是有淡淡的失落,但更多的还是理解,是佩服,还有被甩了几条街的惊叹。不过,有友如斯,夫复何求。如果我继续原地踏步,那还怎么当同行密友呢?我想对她说,谢谢你,激励了我。我会加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