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春节前后,跟着父母走亲戚似乎成了一种奢望,好多次,因为反复粘着他们,而被N顿暴打。
因为,那时,到了亲戚家,不但有一元或两元的压岁钱可拿,而且,还可以吃顿好饭。
一晃就是二三十年。时光,洗涤着旧迹,也改变着人心内在的很多东西。
长大以后,每年春节,当我们从遥远的异地回归家乡的时候,父母一提让我们走亲戚,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那么到底是为何,让我们先前争先恐后的东西,变得没有了半点激情?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
知乎上有个提问“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这群人”,得到数千人回答、数万人点赞。说亲戚好的没多少,大多数答案是控诉亲戚的不好。
如果说网络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流行一种政治正确的舆论导向,那么过年期间最正确的姿势就是“吐槽亲戚”。
我们做自媒体的,更能感受到这股风潮。
每到春节前夕,就会出现各种类似《如何应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层层攻击》《反击亲戚指南》《走亲戚时怎么打发时间》的选题出来。
市场有需求才会出现供应,这类文章也能迅速关键词便开始占领各大网站的话题排行榜。虽然文章的质量完全不忍直视。
从年前春运开始,一直到大年十五闹元宵,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亲戚”的吐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玩命量产:
有亲戚们不可理喻的三观,有老家令人费解的风俗,还有自己迫不及待离开家乡的糟心故事,所有人都在讲述着自身再也不想走亲戚的经验分享报告会。
这样一个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关系群体,为什么年轻人对其的抵触与日俱增?
少了个人边界,
谁都容易变成那个被讨厌的人
知乎问题上各答主吐槽亲戚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太爱操心;过于追求实用关系;价值观不同聊不到一起。其实这三点都是践踏个人边界的表现。
你小的时候,你的一些亲戚们:
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啊?爸爸妈妈离婚你和谁过啊?期末考试班里第几名啊?爸爸生二胎不要你了怎么办啊……
你长大之后,你的一些亲戚们:
有对象吗?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工资多少?有车吗?有房吗……
从小到大,他们一直苦苦追问着你,话题中却鲜有真正的关心。单方面要求你听话、懂事,却不懂一个长辈该如何尊重一个晚辈。不顾彼此生活的界限,无节制插手你的生活,指指点点……
记得有个学生党网友吐槽说,“有亲戚说,你怎么还在读书,读那么久,得花你爸妈多少钱?然后又说,居然想那么早结婚,还没工作上交工资就嫁人了,对家庭一点贡献都没有!”
在或吹嘘、或攀比、或无话可说、或没话找话的饭桌上,你翻看着网上的《反击亲戚指南》,却怼不出去一句话,只是无力、无奈、无法愤怒……
而我们需要的能与亲戚间建立起来的个人边界是什么?凡是挤过北京地铁、在火车站排过队的人都明白,什么是现实范围中可执行的“个人边界”。
再拥挤,即使旁边的人已经贴在了我们的身上,他们也不能有意伸手碰我们的身体和东西。这就是底线。
如果他们主动、故意碰我们了,那就是侵犯了我们的边界。
精神层面的个人边界也是一样的。亲戚可以围观我们的生活,但是不要指指点点地评头论足。
如果聊天时说起来,也不要当面怒斥,这是基本的礼貌。更不要对一些私人问题劈头盖脸地、无休止地给予“建议”、“指导”,“否定”。
@林真真:由于常年在外,彼此大家联系不多,到亲戚家,总是无话找话的应对。亲戚的话题无外乎这些:对象找的咋样啦?对象是哪里的?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一年能赚多少?房子多少平方……
@欧阳雷:每次走亲戚,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在问你收入的时候,如果如实相告,他们马上会说,那个谁谁谁,和你年龄差不多,一年却赚几十万,也许说者无心,但听者却如鲠在喉……
亲戚们毫无表情的探寻,但内心里却没有亲情的涵盖。
他们始终居高临下,余兴未尽的打听你的私生活,却不知道作为一个长辈该如何尊重一个晚辈。
不顾彼此生活的界限,无节制插手你的生活,指指点点。面对这些,恐怕任何人也无法接受这样的交流……
亲戚们还常常对“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充满兴趣。但你究竟是怎么赚钱的,以及,你是否享受这份赚钱的差事,他们则毫不关心。
有一年春节,表哥问我:“你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然后,我就激动地抓起他的手握了又握。 因为,在亲戚中,很少有人会提这种“高端问题”。
冰冷的利益关系,才是最抗拒亲戚的原因
记得有个网友说他小时候家里穷,有一次他跟比他大两岁的表姐去姑妈家,他留意到,姑妈给了他表姐五块钱压岁钱,却只给他一块钱。
回家后他哭了,他不能理解都是管她叫姑妈,为什么给表姐五块,给他一块。长大后,他才知道,因为家穷,他那个姑姑瞧不起。
你能帮得上亲戚,远的亲戚也会成为近亲;你帮不到亲戚,近的亲戚也会成为远亲……有网友感慨说:我六十五岁的人,依然也怕走亲戚的!
我们成长到有盔甲去面对一切,但我们还是担心,怕他们有意无意在孩子心中扎下的刺,终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隐痛。
如知乎中这条答案,“打小在我记忆中,他们就隔三差五来到我们家,扯着嗓子说这我难以听懂的家乡话,每次来不一定会带来礼物,但一定会带来一些诉求:
要么是借钱,要么是要帮忙找工作,要么是在家里白吃白喝好长一段时间来城里玩儿。
这些亲戚来自尚不发达的地区,和你聊起来除了问你成绩怎么样,工作怎么样,就是和你诉苦,让你多赶回家看看。”
亲戚的一味索求,让这位答主的亲情淡化。
亲戚的价值观,可能让双方一句话都不想聊下去
在亲戚眼里,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不如公务员,男女传宗接代抓紧结婚,要稳定要钱,否则就是读书读傻了,或者信传销了。
任何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旅游、创业、自由职业或者互联网,在他们看来就是不务正业,就是未来会一事无成。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做公号的,在他们眼里,就是寒酸文人形象。
他们沉迷于小城事业编制和公务员编制的稳定性和油水,限于眼界所限,认为周围混的好的全都是当官的。
亲戚多的地方,热衷于拼孩,博士大于硕士,硕士大于本科,公务员大于互联网和创业者……找个好工作,有点权势,嫁个或者娶个好人,生孩子,人生的使命就完成了。
如果能在公务员梯队爬上去,还能给亲戚们办点事,以后还要靠你;如果能赚钱,无疑是口口相传,鸡犬升天。
我们还只是普通人群,我实在无法想象那些选择丁克,同性恋,终生不婚的人群是如何躲过春节亲戚的嘴巴。
还有那些创业的,自由职业的,有追求自己喜欢但是报酬低的。这些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事无成,在拼孩里抬不起头来。
还有那些热爱旅行的旅行家,喜欢烹饪的自媒体人,有读1000本书看5000场电影的。在亲戚眼里,这些则是毫无价值的小技巧,并不值一提。
那些人生的可能性,老一辈人看不见。
这就是价值观的巨大冲突,安稳自然重要,可是有些比钱、安稳更高的东西。我们活着并不是仅仅为了活成别人眼里成功的样子,或者沦为传宗接代的工具,我们还有更多的价值值得追求。
亲戚们显然是不会懂的。
所以远离他们,成为了年轻人的选择。
有人曾说:“人的精神层次越高,跟亲戚的距离就越远。人读书越多,就越不喜欢跟七大姑八大姨聊天,因而就越不喜欢‘走亲戚’。”
跟亲戚之间的关系,则是主要靠家长里短来维持,家长里短,并不能增进智慧!”
不同的物质条件,不同的精神层次,加之年复一年的生疏,让一些感情变得寡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唯一有所期待的场景不过是:我不愿扫你兴致,也请你口下留情……
希望,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可以活成晚辈心中可爱的亲戚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