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的故事丨老X

文/阿斌

图片来自网络


老X,在我们杂志社里可是重量级的人物。他的资历最老,级别最高。我们对他都很尊重,叫他“X司长”。

老X是上海人,个子很高,戴眼镜,喜欢抽烟。开会时,他手里夹着烟卷,有时只顾讲话,忘记弹烟灰,烟卷烫到手,才会停下说话。有时,他眯着眼睛,吞云吐雾,一副正在思考或深思熟虑的样子。

老X很早就从上海调到京城,但他说话还是上海腔调,是沪版的普通话。

老X曾在生产司、科技司、人事司都干过,曾和中央某位大领导坐对桌,和另一位大领导在上海是同事。

我们总编的前任,特地将已经是人事司副司长的老X要来,给我们杂志社撑门面,重要活动要请X司长出面请大领导出席,以提高活动的规格。

老X很快就到退休年龄,再提正司几乎无望,于是答应放弃权力,来到我们这座小庙。

我曾和X司长聊天,我说您人正,为什么要离开人事司,您应该为国家站好最后一班岗。

X司长笑笑说,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先到这里站个地方,不是一样发热吗?

老X工作很认真,有一次编辑部主任大L在画版做标题时,将标题中的“的”字,写成了“de”。

当时,总编出差没在家里。

老X坚决反对,认为中文刊物标题必须要用全中文表示。

但大L却说,这有什么,要与时俱进。

老X说,这样不规范,这个“de”有许多种意思。还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表达。

大L说,读者结合语境就知道“de”是什么意思了。

两个人为了一个字争论了好半天。

老X并没有以他“司长”的身份来压大L。

大L呢也并不惧老X“司长”的身份。

老X请我给评理,我是赞同X司长的意见的。

我说:“从文字规范的角度看,我们作为国家级的刊物,应该规范用字。目前看,正规出版物上还没有见过这样的用法。”

我有点小私心,不想得罪L主任。在首先肯定了X司长的观点后,话锋一转,又说:“不过L主任的这种做法比较有现代感。”

X司长听我说前半段话时,微微点头,似乎找到了知音。听到我后边的话,眉头微微皱了一下,虽然不易察觉,但我还是看到了。我知道X司长心里不高兴。

我忽然敬佩起L主任,虽然我不赞同她的观点,但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我却要权衡利弊,说些左右逢源的折中说。

我想了想,看到X司长正看着我。于是补充说:“还是用全中文表达更好,毕竟我们是国家级中文期刊。”我特地加重了“中文”这两个字的语气。

没有想到的是,出刊后,标题中依然用了“de”。

老X很生气,对我说:“这个人怎么这样?”

开选题会时,总编问起此事,老X说:“我们当时都是反对的,以为她会改,没想到还是坚持错误。”

大L仍然坚持,说:“杂志社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不能太保守。”

老X说:“这不是创新,是轻飘。”

没几天,大L因骑车摔伤骨折,请了病假。

当总编向整个杂志社通报提我为编辑部主任时,老X带头鼓掌,说了句:“这就对了嘛。”

我心里很明白,这里边肯定有老X的功劳,也应验了之前老Y和我说的话。

老X,眼光长远,一直鼓励老大成立一个股份制的文化公司或管理公司,依靠我们现有的人员自愿入股,承担企业文化的咨询与提升工作。

老大担心上边怪罪,没敢挑这个头。

老X问我能不能挑这个头,我心里没底。我孩子上学正要劲,我也怕自己精力和能力有限。

直到有一天,我们杂志社接到上级通知,将要关停。我才理解了X司长的深谋远虑是多么超前与正确。但是大家的心气散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