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习录》

前段时间,跟随网上学习,购买了《传习录》一书,此书文字晦涩,艰难读了几个星期,方才读了一遍,虽所知甚少,但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先生讲学的宗旨。其大意是人的善恶观念和行为是逐步发展成熟的。先生致知格物的主张,开导点化了学习的人,学习的人要亲自修习,默默领悟,不仅只在知识面上体会,要通过切实理解而有所心得。读完之后,粗略体会有三:

第一点,修心。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

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