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好久没去看过电影了,总是感觉看一场电影比做两个小时家务还累,绝对是体力活,看过两次3D,看出来觉得一切都是旋转的,直想吐,看2D的,觉得电影院的椅子真没家里的沙发舒服,坐一会就腰疼,一会朝后坐一点,一会往前挪一点,有时都恨不得蹲在座位旁边看,剧情倒是挺有意思,就是声音有点大,有时都想捂住点耳朵。

但是年前的电影票,两张,拖到现在没有看了,再不看怕是过期浪费了,就好比怕浪费感冒药淋雨都要喝的那个段子,忍着腰酸背疼俩人也得看了这场电影不是。

打电话预约,下午三点场的已基本满座,好点的座位也没有,就预约了五点场的。吃过午饭,休息一会儿就出发,怕过节不好停车坐公交去的,先换了票,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去换手镯,爱人有点事去忙,买的这家银镯不限次包换,没有折旧费,戴得变了色,于是就换一个戴,挑选一翻,换了个亚光六瓣花的,银光闪闪挺好看。

换了镯子出来又去逛商场,上电梯,我往上走,看到爸妈下电梯,没有任何预约,就是这么巧!于是又让爸妈返程,三个人逛了一会,买了一些衣物。让老爸老妈和我们一起看电影吧,爸妈嫌累,逛完回去了。

我和爱人碰头后,等了几分钟就入场了,看的《我和我的家乡》。

影片由五个小故事组成,时代感很强,葛大爷的医保卡,沈腾的扶贫,闫妮的直播代货,范伟的最后一课,王宝强的《天上掉下个UFO》。

这些小故事都让人笑中带泪。

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最后一课》。我哭了,眼泪顺着口罩缝隙流进了嘴巴里,咸咸的,爱人和我要纸,说擦鼻涕,其实应该是哭的鼻涕眼泪一把。

范伟是个教师,退休后在瑞士教国画,一次脑梗让他出现了认知障碍,记忆停留在了1992年的最后一课,故事发生在千岛湖,1992年千岛湖的某个小学,校舍简陋,教室屋顶漏风漏雨,一位教师坚守在这里很多年,学校要和镇上的小学合并,最后一课便定格在一场大雨中,雨顺着漏了的屋顶倾泻在了教室里,学生的文具盒书本上,镜头在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中交叠变换,蒙太奇的手法让观众的视角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变换,孩子画的没有涂上色彩的未来的学校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形成强烈的对比冲突,灯光璀璨的街道,舞龙舞狮表演,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与老师穿过的漆黑的,斑驳墙壁的小巷形成鲜明的对比,时空交错,让人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过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那头战象在将死之际没有去找象冢,而是历尽千辛万苦找到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去年在农村支教,迎来一群老教师,驮着背,拄着棍,他们耳朵不好使了,说话都不太利索了,还有的是别的县区的,他们相约回到这个他们曾经为之奉献过,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

他们都曾经在这个村里教过书,那时村子里没有多少学生,有时候一个老师,多的时候三四个老师就要撑起整个学校。他们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所有的课都代,后勤服务也都靠自己,房子就在庙上,漏风漏雨,秋季的清雨,冬季的寒风,鼠闹虫咬,生活艰苦。

也许人都有这样的一种情节,你为之奋斗,撒过欢笑、泪水和汗水的地方心中总会留下深深的烙印。在这里工作时也许你会嫌弃,会抱怨,会吐槽,总会有一些小情绪无法化解,有一些事情无法释然。

但是一旦老去或是离去,它总会悄然入梦,让你的那些牵挂无法躲藏。

爱人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里,山间一下雨道路非常泥泞,没有雨鞋的他就选择不去学校了,上学翻山越岭带上干粮走几里路,骑着自行车摔过无数跤,没有衣服穿,周六洗的衣服半湿着就穿在身上一路被风吹干去了学校。那泥泞的道路想必唤起了他的记忆吧,一路从村、镇、县里到省会上学,其中艰辛都成过往,靠着勤奋读书,那个没伞的孩子终于一路奔跑着在城市里立业成家,更能体会到农村孩子渴望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执着。

如今,农村的教育条件依然与城里没有办法相提并论,每个农村的老师就像点着火把给孩子照亮的那个人,从2+2等于掰,一路指引孩子找到走出大山看世界的路。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愿做那个点亮孩子心光的那个人,用一点点光亮去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