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岁月沉淀,不觉已入知命之年。在平凡、平淡、繁杂、苦累的教学生活中,我能不自觉的感受到教育的崇高、伟大、温暖和爱。回顾29年的教学生涯,我常常想,我为什么做教师,是怎样做教师的,如何让自己的教师生活幸福。每到工作不如意时,我就想到了自己从教的初心和使命。所以,我把“激情工作,诗意生活,做更好的自己!”作为座右铭和教育理想,以此激励自己。面对工作,我追求激情澎湃;面对生活,我追求诗意浓浓,这样,我才有“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的教育情怀,我才能抵住生活的“苟且”。而激情和诗意,源于我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忠诚 。
家庭是我人生的起点,更是我恪尽职守的第一课堂。解放前,我的祖父是一位乡绅,他励志要把儿子培养成读书人。我的父亲在15岁时就背井离乡,带着不多几块银元,辗转到酒泉求学。父亲远离亲人、半工半读,好几年没回过家,当他要回家时,是得到消息我祖父突然去世了。当父亲风尘仆仆,步行辗转到家时,祖父已经下葬半个多月了。在他尽过孝心、安顿好祖母,想要继续出发完成他的酒泉师范学校最后一年学业时,家族的长者以家中没钱供父亲上学为由,终止了父亲的求学梦。虽然父亲没有完成最后的学业,但他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父亲写的一手好字,每到县上召开“三级干部会”,父亲就被抽调去书写大字标语,全县沿路各村镇墙面上,都留下过父亲笔迹;每到腊月23小年开始,我家就车水马龙,前来求父亲写春联的人到除夕下午都停不下来。蓼泉镇政府旁边原舞台上“人民舞台”那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就是父亲的墨宝,我从懂事起就喜欢看,直到父亲去世,现在舞台拆除,每每回老家,经过那个戏台,我都会进去睹物思人。父亲还画得一手好画、会设计建筑图纸、会木工、油漆工。七八十年代,我们蓼泉、平川镇原先的村小,大都是父亲主持设计修建的。每到谁家老了人,还没有准备寿房,父亲定会分文无收的带上油漆画笔,赶工一天一夜给人家把寿房描画的光鲜亮丽。1950年,父亲被县上招聘为正式的人民教师,开始了他的教育梦想。从教43年,父亲淡泊名利,无私耕耘,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因为祖上成分高,他被错划为右倾分子,文革时挨过批斗,戴过高帽、蹲过牛棚、刻过忠字碑。但这一切困难,都没有动摇过他当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信念。记得我上学后,家中总会有客人来带点烟酒、面食、老母鸡等看望父亲,走后,父亲总会骄傲的告诉我们,那是他的哪位学生,现在在哪出息了。我家的老屋墙上也挂满了父亲获得的荣誉。听母亲说,在那个能饿死人的年代,父亲在小屯白寨学校工作,总是从自己的口粮中省出粮食接济贫困子弟上学。父亲资助过的一位学生曾送父亲一副挂历,上书“赠恩师,为国育英才手栽桃李三千树,不追求名利辛勤教书数十年”。这是父亲一生勤勉工作的写照,也是他高尚师德的最好诠释。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工作要勤勉踏实,人生才能美梦成真!父亲勤劳、坚强、无私、清廉的品格,潜移默化的滋养了我的灵魂。也正是那时,我立志要当一名像父亲一样优秀的人民教师。
我于1993年从张掖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平川初级中学任教。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我和一群“追梦人”用青春和汗水开启了追逐梦想的旅程。多少次暮鼓晨钟,多少个不眠之夜,我的心都与学生们拴在了一起,哪个学生有进步,哪个学生思想有滑坡,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关心教育学生也就失去了时空界限。我能在特别需要关爱的学生生日那天给他送张贺卡,却忘记了父母、爱人、自己、孩子的生日。女儿三年幼儿园我没接过几次,小学的作业也没辅导过几次,每当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在广场散步,自己孩子拉着我的衣角“妈妈,不去上班好吗,陪我玩会好吗”时,我心中就充满了自责和愧疚。可我能说什么呢?教书育人,就意味着勤勉,意味着奉献。
最使我难忘的是1997年10月24日,那是我慈爱的父亲临终的日子,当生命垂危的父亲想最后看一眼他最疼爱的女儿,让我哥给我打电话传我回家时,我正在教室上课。听到这一噩耗,我差点晕过去,我多想立刻冲回家去,再尽一次做儿女的孝心,可想到教室内等我回去上课的学生,我只好又回到教室,强作镇静的继续上完了那节课。当我匆匆赶回家时,父亲已经与世长辞了。面对父亲遗体,我有说不完的遗憾和悲切。父亲下葬的第二天,想到教室还有80多位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等着我回去上课,我又内疚而无奈回到了课堂。谁让我选择做教师呢?有时,我们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压力,又要分担繁忙的家务,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只能舍小家,顾大家。
从教29年,从乡村到城镇,从城镇到乡村,从青年到中年,从不会上课的新教师到业务相对成熟的骨干教师,年龄在变、能力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我对教育梦想的执着。
我愿用教育的情怀,敲响新时代的钟声。 如今,当我走在街头,听到一声声“贺老师好”,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我的“孩子们”奋斗在各行各业,正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
教师的生活不应只有鸡零狗碎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女作家张怡筠说:“旅行是心灵的阅读,阅读是心灵的旅行。”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所以,我喜欢读书,也喜欢旅行!一个爱读书的人,气质往往不会差!读书是发展的起点,读书是睿智的源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以书为友。
在我记事起,书籍就是我最好的朋友。在哪个连肚子都吃不饱的年代,我有父亲当小学校长的优势,能从学校老师处借到几本小说,《聊斋志异》《镜花缘》《三侠五义》《隋唐演义》《封神榜》《小五义》等这些历史演义小说在小学五年级毕业前就读完了,四大名著以及《二月逆流》《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社会和战争题材小说是我初中的最爱;高中阶段最喜欢琼瑶、张爱玲、亦舒等作家的言情小说和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等人的诗集;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大学主要精力就是泡在图书馆读小说,两年大学,至少读完了三四十部中外名著。我读书,喜欢不求甚解;只关注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很少研究章法和艺术特色。参加工作后,每年假期至少读三五本大部头小说,题材涉猎比较广泛,年轻时最喜欢言情和武侠小说,后来喜欢家庭都市生活题材和社会题材小说。茅盾文学奖作品60%都读遍了。现在,我主要读一些教育专著,最喜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李镇西的《老师教我当校长》、管建刚的《不跪着教书》还有艾斯奎斯的《第56间教室的奇迹》等。
小时候喜欢读书,真的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时家中没电,为节省煤油,晚上爬到屋顶,就着月光读书;有时沉醉书中的情节,睡梦都在大笑。有一次在读《隋唐演义》时,被程咬金的“三板斧”吸引,每到他出场应敌的地方,情不自禁哈哈大笑,搞得姐姐骂我神经病。正是因为大量阅读,丰富了我的视野,涵养了我丰富的情感、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以及不竭的创造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爱旅行的人,也注定了是一个喜欢欣赏美的人,不管我们这幅皮囊是好不好看,美不美,但是一定要让包裹在这幅皮囊下的心灵美,从而去做一个有内涵,有思想的人!作为教师,只有丰富了自己,才能够影响别人。
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我一直在用行走阅读世界。我曾踏过松花江的冰雪、看过长白山的雾凇、进过长春伪满皇宫、触过大连的黑礁石、登过山海关长城、在北京的故宫反思明清的历史、在泰山华山黄山山顶等日出、在千岛湖泛舟、在北戴河游泳、在杭州西湖看雷峰塔、在南京夫子庙品儒学、在黄浦江东方明珠塔赏大上海的夜景、在山东蓬莱游八仙过海的仙境、在大明湖寻过夏雨荷、在西安看过兵马俑、在宁夏沙湖闯过芦苇荡、在青海湖追忆仓央嘉措、在珠海品尝旺仔码头的海鲜、在广州塔上看过风景、在深圳游览世界之窗、在三亚体验热带雨林、在广西享受桂林山水、在成都武侯祠凭吊诸葛亮、在九寨沟听山歌、额济纳旗看过千年的胡杨。出去旅行,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寻回自己——最本真的自己。在旅行中去拓宽眼界,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寻找逝去的年华,重温青春的惆怅;更多的是释放负面情绪,换个心情,轻装上阵。
激情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需要激情,更需要诗意。读书和旅行,就是生活的诗和远方!行走远方,我们能寻求一种独特的视角,放下生活的鸡零狗碎,淡薄纠葛不清的名利纷争,让自然与心灵的契合,把生活过成一首诗。诗里我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游走。天地无言,它需要人类与之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在她的镜头里,冰川、河流、秘境、原始部落、文明遗存等景观,不仅有天、地、人关系的表达,还有真、善、美温暖的传递。所以,请满怀激情,迈开双脚,心随景动,体味多彩人生!
当你珍惜自己的过去,满意自己的现在,乐观自己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当你明白成功不会造就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只有激情工作,诗意生活,才能找到更好的自己。长此以往,我们一定会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