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现在人常说,老乡见老乡,背后放两枪。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聊到说他们在这个同事里的同乡群,然后发现,在同乡群里的老乡,大家彼此之间都有所照应,如果群里谁发了个什么需要帮忙的信息,总会有那么几个热心的老乡主动出面来帮你解决问题或者提供解决方案,这就让他们的那个同乡群里的同乡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紧密,每一天还会不定期的举行一次聚会,群里的人为彼此是老乡而觉得非常的荣幸。
话题到这里的时候,有些人不禁感慨,自己与老乡即使明知道是老乡,最多也就是个点头之交的状态,更多的是假装对面不相识,除非别人有求于你的时候,才会拿老乡这个事情套近乎。
甚至有个一个朋友还会说,因为曾经被老乡给骗过,所以现在谁要主动跟她套近乎说是老乡,她就会立马进入警戒状态。
现在经济的发达,让我们对老乡这个概念跟陌生人基本划上了等号,甚至有时候老乡还不如一个陌生人感觉亲近。
甚至很多人对老乡的印象会变成了开头的那句话。
这样的状态,不禁让我怀念起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偶然间发现的民国时期浙江同乡会的故事。
了解近现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也可能是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了,在那个时候无论是军政界、商界还是文化界都涌现出了一大帮的名人。
翻开民国名人册,便会发现占据册子大半边江山的都是江浙人。无论是政界、商界、文化界都是如此。
不信的话回顾一下近现代历史上文化界、商界的名人,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不是都是江浙人士。鲁迅、朱自清、蒋介石、林徽因、梁思成,三十年代色上海首富虞洽卿是浙江人,上海的黑帮老大杜月笙是浙江人……直到当代,江浙的名人依然还是会能人辈出,如金庸、邵逸夫、亚洲船王包玉夫。钢铁大王包玉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屠呦呦他们都是浙江人。
为什么浙江人就那么优秀呢?
这个当然有历史的原因。
历史上江浙一带本就是经济富庶的鱼米之乡,经济基础比较发达。
孔夫子说过“仓廪组而知礼仪”,马克思也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经济足够发达了之后,就会格外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也为江浙名人的大量产出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些是大家都比较清晰的,我也不多说了。
我想要说的是大家不曾注意过的同乡关系的影响。
翻开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就会发现民国时期,民国的高官甚至黄埔军校里的学员大部分都是江浙同乡。这其中跟当政者是江浙人士有着必然的关系。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江浙一带,水路和陆路交通都比较发达,远交海外近邻,近交大陆诸国。天然的地理条件也形成了江浙一带比较开放进取包容并续的一个状态,因此在发展中,眼界和思路往往会更加的开阔,相同的条件下会比别人成功的几率更大一些。
最后,自古至近现代,中国人本来就是安土重迁、尊师重教,因此在各种关系中对同乡、同学之类的关系就格外重视。
同等的条件下,当然会中用同乡同学。这样一来,同乡带同乡,同乡之间因为利益关系就会结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网。
当然,这样的一个不好的现场,就是中国官场上每个朝代都会出现的结党营私。这个当然跟我们今天的话题没有关系。
但是现代社会,随着人员流动迁徙的范围更广、交通更加的便捷、信息更加的发达,人民的合作渠道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比原来更加的丰富便捷,因此老乡之间因为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就逐渐的失去了其原有的优势。
另外,现代人契约精神的逐渐缺失,也是的原本因为地域亲近而形成的老乡之间的亲密新人被逐渐打破。
所以,现在人对同乡这个词的认知不如以前,甚至出现“老乡见老乡,背后放两枪”的调侃语。
最后,作者想要问一下,屏幕前的你是哪里的人,你和老乡之间的联系密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