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日下班,边走边回着信息,十字路口,眼角瞟到有车行驶过来,下意识的停下来。可是好一会儿,眼角的余光看到,汽车也停在了斑马线前。正纳闷间抬头一看,居然是绿灯!可是为什么后面的人群也依旧未动?回头:呵,原来大家都在我后面排队玩着手机。
这,就是我们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了吧:三秒不离手机,吃饭、睡觉、洗手间……似乎,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另外一个器官。
2)
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唯一能够获取外界信息的就只有那破旧的黑白电视,但往往,当晚上我们做完作业,在那有限的休息时间里——是黄金电视剧的时间,是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仅有的娱乐时间: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我们一起看着古龙、金庸,在他们的江湖里,经历着爱恨情仇,更希望自己也有那么一天,成为一位仗剑行走天下的侠。
而每到了周末,继父从镇里带回来的报纸,就是我最好的伊甸园。每次拿到报纸,我总是第一时间抽出其中的文汇报,因为,只要稍微晚了一点,那一叠报纸保不准,就只能在某个菜碗下面垫着,没有了油墨清香,只有生活的柴米油盐味。
虽然那时的记忆是黑白色,远远不及现在的手机那么五彩斑斓。可是,那一张薄薄的报纸给予我的厚实与安宁,是现在手机永远也给不到的。
3)
周末没课的时候,不需要提前预约,就那么自然而然的走在了一起。一根简单的橡皮筋,边唱边跳,不知不觉间,就是一整天,直到父母们催促着吃晚饭,才恋恋不舍的离去。总是这个时候,才发现我们这瘦弱的身躯里可以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力量。
也会约上三五几人,傍晚,某个水井或者池塘边挖几条蚯蚓钓个青蛙,不小心被青蛙尿了个满手,慌张的洗了一个晚上手,生怕一觉醒来手上就长满了瘊子……
踢毽子、玩弹珠、过家家……在父母的责怪声中,玩的不亦乐乎。
整个夏天有借落子的欢呼、池塘里的蛙鸣、有着奔跑的身影,夕阳下的袅袅炊烟……
那时候,没有手机,闲暇时光过得格外充实。
3)
由于跟哥哥分隔两地,书信成了仅有的唯一联络方式。每次写完信,都要盯着那一枚邮票上的风景看很久,想着邮递员背着绿色的帆布包裹,跋山涉水,敲开了记忆中的那道门,把信郑重的交给我哥。
所以,我总觉得邮递员是这世间最伟大的职业。他们是无数分隔天涯的有情人的唯一桥梁。
从寄出,到收到回信,间隔要半个月的时间。放学回家,最惊喜的就是母亲从高高的柜子上面,拿出来递给我说到:你哥的信。读书的压力,那些不愉快瞬间都可以抛之脑后。
早已经忘记都写了些什么,但无非也就是生活的一些碎碎念,关于读书、关于生活,也许还有些关于我们不确定的未来。
用一句现在的话来说:那时候书信很短,车马很慢,我们的爱却很长。
一声鸣笛,打断了我的念想,司机似乎也有点奇怪,不耐烦的摁了一下喇叭,提醒我们。
一群人尴尬的相视一笑,默默的收起手机,快速的过了斑马线。夕阳的余晖,拉着我们长长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