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在一个课例研讨会上谈到课堂上的倾听方式,发现授课教师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发言都是一个一个单方面连续发出,无法联系起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看似一一回应,但又心不在焉的“胸有成竹式”总结。
反观我的课堂也是如此,因为备课的时候针对每一节课都有了自己的“模板”,当学生的发言一旦偏离自己的预设,我就会用自己的语言把他们的想法“拉回”正轨。我甚至还会沾沾自喜,感慨自己的“教育智慧”,能在学生思维偏离预设之后,还能力挽狂澜把课堂节奏及时调整。却不知无形中可能伤害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模式。
我也有跟文中老师一样的困惑,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思考接下来的教学进度,因为“一心不能二用”,导致课堂上忽略了学生语言中渗入而又没明说的想法。因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有限的,而我们老师就要在他们的话语中准确地找到他们的“言外之意”,准确地接受到他们打来的“棒球”,才能激发学生更积极的对话模式。
越教学越觉得“教育”这个词语的分量之重,要在自己有限的认知内,最大限度地把学生教好,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经历越多越让我对教师这个身份有更多的敬畏之心,教师本来就是一个教与学、师与生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和实践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