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我看到了在智慧教室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中在教学中数据应用的呈现。说到数据应用与呈现科学课还是很经常应用的,一般表现在实验数据的呈现,包涵数据图表,图像呈现等等。在没有数字化手段的数据应用时,我们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教师拍照、或者学生整理实验数据誊抄到黑板上的过程,但是这样的数据分析对于学生而言不是很好很直观的方式,比如有很多组的数据在一起时,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各组的趋势和组间的差异,采用折线图等图表的方式是比较直观地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的,但是采用传统的手段的话,要么学生不容易从数字表达中找到规律,要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绘制图表再呈现,这样的方式会大量地消化教学时间。而如果有了信息技术的引入进行数据的处理应用与分析,那么将大大简化学生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过程,学生通过移动终端上传数据后,教师端可以收集数据并生成图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而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让学生针对数据进行深入的研讨,对于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更加有益。我了解到了延时反馈。刚听延时反馈这一词汇的时候我还有些不理解,毕竟我们现在更多地是讲及时反馈,而学习了王博士的书之后,我才了解到采用这种技法是让学生学会等待,让学生去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而延时反馈需要前测了解学情,确定教什么。师生互动与探索,厘清思路,后测检验教学效果。在个人的教学中,其实也采用过这种教学技法,不过不是针对一节课来上的,在四年级运动和力单元的试教当中,我采用的方式就是给学生调查了前概念,了解了学生学情后,再来进行对整个单元的试教工作,最后进行后测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这个单元教学的周期比较长,所以造成的结果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检验,没有形成由果问因的主动探索过程,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可能会慢慢淡忘原来的驱动,往往会忘记这个反馈。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也会尝试一下这种特别的技法,在一堂课中进行延期反馈。我了解到了有效对话,回到我的课堂进行反思,在我的常规课堂中也有不可缺少的环节叫做研讨,是针对探究实践内容后进行规律性内容的总结与分析,以往在这个过程中,我往往采用的就是一对一的问答形式,加之教学时间的限制,就无法深入倒每位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我能够明显的感觉到有部分学生是在研讨环节没有跟上的,但是当时并没有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习让我了解到了可以采用反馈器来进行有效对话,可以转向一对多,那么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和反馈就会更加及时和具有针对性了。另外,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可能还是教师把控得比较多,我要学会释放,让学生之间记性有效对话,这样更有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深度和解释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了解了STD标准,即学生中心、团队合作学习、差异化教学。其中涉及到差异化教学是我们教学中最难的一个内容,没有技术的支持我们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实现差异化教学。而林欣枚老师的课堂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开始我理解的差异化最多也就是作业设计的差异化,我没想到课堂教学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差异化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展示与表达让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方法的发现最终指向殊途同归的结果,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的巧妙。同样作为理科学科的教学,在使用不同方法来破译科学奥秘的过程,其实在我们实践教学中都会出现很多,但是因为教师无法预判学生哪组会产出怎样的结果,最终只能让学生采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来进行探索,这样无疑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的。而有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加持,这些原来的未知都会变得可知,会变成直观的数据呈现在教师平台中,教师只要针对不同的方法推送不同的指引即可,这样的上课模式一定会大大地提升学生科学的兴趣,大大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索素养的。
《数据与教学决策》文章中,王博士提出: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的最大差异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会被转化成数据或信息记录下来,有了这些真实数据和信息,教师得以即时做出决策,调整教学的内容、速度和方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的学生活动生成可视化的数据图表,那么将大大地提升教学的效率,也能为老师针对数据的呈现样态进一步做出深化指导的决策。数据背后代表的是学生想法,及时反馈与呈现的数据具有极高的精准度和很对性,我们教师需要根据数据来进一步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的提升。有无数据支撑的课堂教学本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有数据支撑的课堂教学能够迅速地解决当前课堂出现的问题,而没有当即呈现数据的课堂可能只能通过课后练习的反馈才能让老师看出来学生认知上是否出现了偏差,如果后续再来去纠正,那么肯定效果没有当即的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