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东山丰圻游记

忘了开始怎么提起端午节要去苏州东山住民宿,这过程中随着团员人数的两次变动,几度想放弃不去,太热太远多雨都是不想去的原因,最终还是去了,但愿以后回忆起来都会有滋有味吧。

20210613,老老少少7个人,兵分两路赶往东山。一路人员直接搭车,路上司机走错路加堵车,耽误很久。我们另一路选择地铁坐到木渎站,下地铁搭车。

和司机聊天

车上看太湖

从木渎站到我们要去的民宿也要30多公里,一路上倒是兴致很好,一边看风景一边聊天。快到终点,司机终于忍不住插话问,这边每家都有杨梅吗?一问才知道,司机刚从云南过来没几天。其实我早就观察过司机,有点黑,风吹日晒倒也正常,加上本地车牌,我也没想其他。司机开车的时候,眉头微蹙,开始的时候几乎没说话,开车很平稳,不超车、不急刹,起步稳。

聊天中得知,司机是拥有边民证的白族人,以前做进出口贸易,经营粮食一类。最近情况一稳定,就来苏州投奔朋友。想要从当地出来,也需要一系列严格的手续。我笑着说,以前你都是开大卡车的吧,司机说开的小卡车或者吉普车。不禁感慨,以前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还聊了一些当地的事情,不便写出来。

网红外衣下的民宿

民宿一角

想来我好像没怎么住过民宿,东山地区多是民宿。队友L早早定好,其他人不用操心,房间当日可退,也没有什么负担。这家民宿装修风格是仿日式,可以说这一片地区的旅游宣传风格都是仿日式,号称“小镰仓”,因丰圻大桥桥头下,与原村口交汇的丁字路口有点像《灌篮高手》里赤木晴子挥手的地方。(虽然我有点不大理解,咱好好的太湖、苏州民宿有什么不好呢?)

民宿的体验并没那么好,网上数十条的点评中,有的已经说得很委婉了,装修网红,细节不够。一楼前台基本找不到老板,需要什么找不到人。老板倒也没偷懒,都在旁边的饭馆忙着。

一切都在精打细算:一楼空调没开,房间纸巾也不够,次日早餐太过简陋。额外花钱点碗大馄饨,看着婆婆直接用手抓了一把馄饨拿到厨房,掉了一只到地上,又捡了起来。别桌剩余的早餐,原样端回去,不免是要重新回炉的。金钱味是有的,人情味没见到。

这时候不免想起连锁酒店的好来。

富有的民宿主人

第二天早上遇到这家的婆婆,和婆婆聊了一会。这家民宿是自家的房子,三层楼住宿,共10间客房,旁边连着的地方又盖了房子做饭店,楼后的山上还有地。

民宿院落

民宿本来是农家乐,老两口经营。去年杨梅季后,按照儿子儿媳的思路装修,重新开张。儿子儿媳每天来回市区和东山,两个小孩在市区读书,外公外婆日常照料。公公婆婆住村里另一栋房子。(这房子、这地,唯有艳羡。)

午餐,东吴啤酒一般般

农家乐的餐,这两天吃的差不多都这样。中间盘子里白色的是芦苇根,这边的特色。

人手自然是不够的,饭店固定的就雇佣七八个人,民宿这边还有钟点工收拾房间。旺季还需额外请人。

民宿的楼,还留了一间门面卖碧螺春、枇杷、杨梅,公公婆婆平时也要守在这里。都说江南藏富于民,其实也是起早贪黑辛勤劳动的成果呀。

这家民宿就在村口,婆婆说他家还能靠过路客,生意比村子里其他家要好,村子里面的民宿几乎都要靠网络招徕客人。

打卡网红丰圻大桥

下午入住以后,就步行到丰圻大桥。网上的资料没看到对丰圻大桥的介绍,大多是旅游宣传,可见这座桥本身的技术没有太大难度。丰圻大桥的桥墩都在太湖里,听民宿的婆婆说,村里这条路本来是老路,ZF原本想扩建,算了一下动迁的费用,嗯,还是直接在湖里另开一条路比较划算,还能增加一个新景观。

我们在的两天,一直是雾蒙蒙的天气,太湖也朦胧起来。

村口到丰圻大桥,走到桥头,一路上都是违章停车的,有抄牌的JC,或许规划之初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停车拍照,其实挺有安全隐患的。

桥头的丁字路口,停了一辆冰激凌车,车上播放的是《千与千寻》主题曲,热度蹭得也蛮用心了。路口一直有游客,一个本地老太太坐在网红公交站牌下面休息,只见旁边等候拍照的人干着急。

我想我今晚就住着,还能等不到其他游客都走掉吗?后来只见游客逐渐散去,冰激凌车都扬尘而去,还是有零星的游客哈哈。

清晨的村里

次日早晨一觉睡醒才4点多,看看天气预报,马上就到日出时间,能不能看到日出呢?明知概率很小,还是决定起床。

民宿门口


蜿蜒的丰圻大桥

一个人的独处时光真是难得,沿着昨天的路线,走走拍拍。

摄于04:44分

打开指南针,精准地找到东方,太阳却爽约了,这是太阳最努力的样子,我们终究失之交臂。


云雾缭绕的东山


空无一人的丰圻大桥


晨练的大哥,我们面面相觑,擦肩而过


网红打卡点


起得早了不起,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我缺的不就是电瓶车


或者三轮车吗?

走到网红点,回程没有沿着桥边走,拐进了村里。自己一琢磨加上地图,想通了村庄走到底就是入住的民宿,得以见证了这座村庄刚刚睡醒的模样,素颜的村庄格外动人。最不虚此行的便是这一个多小时。

晨起


从村里看丰祈大桥


洗锅碗


汰衣裳


上山采杨梅

照片其实是下山后拍的


杨梅树


此行的目的便是采杨梅,队友说农活干得少,才会想上山采杨梅。梅雨季上山闷热,山上蚊虫又多,可是杨梅树下吃新鲜的杨梅,值得呀。

可惜来晚了,杨梅几乎采完,杨梅成熟季也就十天。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上山,毕竟同行的队友纷纷表示以后还是就在山下吃摘好的吧。

山上的地同样也遇到无人接班的困境,婆婆和大叔都说他们的下一代人都不愿意上山,连哪棵树是自家的都分不清。杨梅树越来越少,死掉以后也没人再种。山上大规模种的都是枇杷树,枇杷和碧螺春是主要经济来源。

回程

回程的司机很熟悉路况,说太湖大道堵车,没有沿着太湖大道回去,而是走了另一条路,沿着莫厘峰向西南,我们相当于沿着东山兜了一大圈。

这时候已经困乏得不想掏出手机拍照。开到某处,司机还说他会到这边来买茶叶,不能清明节前来,太贵,6月初价格刚好。司机还给我们展示他已经泡了三泡的茶水,证明他的茶叶不错。

一路太过顺畅,光靠喝茶已经不够,司机昏昏欲睡到靠不停拍自己的脸提神,吓得我想睡却不敢睡。还好,安全准时到达目的地。东山之旅结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