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我们在读那篇为北京难过的文章时,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又有多少人带着梦想前往。心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想法也许很单纯,去看一看大城市,见一见世面。
可能没想过在相反方向的列车上也有很多从北京离开的人,理由很多,有的因为有更长远的打算,有的因为野心不足以支撑你的梦想,不足以承受各种苦难。有的因为压力,说出了一个很抽象的词:心累了。
其实是欲望更多了,离开的人应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去北京?也许开始要求的不多,后来就想要的更多了。
当初是去实现理想的?还是拥有一个人人渴望的北京户口?还是房子、车子、票子?还是想让自己的下一代成为真正的北京人?还是别的什么理由?
你能回答吗?
如果目的太多,反而背负越重。就越来越埋怨自己为什么没有高收入?为什么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有太多的为什么了。
离开北京的话,其他城市的学区房你未必就能买得起。到哪里要想达到你所谓理想的状态,你就要承受压力,能承受就待,不能承受就回,没什么好说的。
每个城市也不是人人都能在高层,很多都在底层挣扎,徘徊在最低生活保障线。而且每个城市的消费水平是与那些所谓平均工资挂钩的吧!具体的算法我们不懂,统计局的数据也是表面现象。
就说房子,有买得起别墅的,也有住经济适用房的。一个城市里会有不同的景象,你在大街上是看不到真相的。买好车的不一定有钱,开破车的有可能是大老板。
就算你来到了北京,只是打工,或者即便你是白领,高消费也让你存不了多少积蓄,那么,你还想买房也真是挺难的。
如果你贷款买,那么就得承受每月还款的压力。买不起房就只能租房,也许最初是地下室。或许你在吃着燕窝,我在吃着大排挡。但如果你越混越好,在北京立足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2
家里有一个亲戚,在北京上的大学,后来就留在那里了。工作也还不错,生活不愁。不知道他们怎么想,但在我们这些人眼里,觉得他们过的是很优越的。家里也是把这边的房子卖掉,不知道是不是贷款买了在北京的房子,位置还是很不错的,一家人户口也都落了过去。
她也曾说过,北京有什么好的,就是这个户口管用,将来孩子上学方便。在我们这个出高分的地方不能轻易上北大、清华,有了北京户口就不一样了。咱们这些小城市没人挤破头来,一是没好学校,二是没好待遇。
老妈住的楼上的邻居家的女儿,当初学小提琴,去北京找老师。为了能得到老师的指点,给老师送钱送物,至于多少不清楚,就说是都快一套房子了。不过最后,考到了苏州,毕业以后去了上海,开了一家琴行,还开班辅导学生,算是混的不错的了。后来邻居家把房子卖了,一家人都去上海了。上海和北京是一样的情况,北上广嘛,当然提到北京就想到那两个城市。为什么要去?看看北京就知道了。
现在亲戚在北京优越性也显出来了,过的生活确实不一样吧!她生了两个孩子,物质方面不必说,学钢琴请的很有名的老师,见的世面也不一样。过年的时候他们也不回来过年,都是出国旅游。孩子不穿的衣服就送给老家这些人,虽然无可厚非,但是总给人施舍的感觉。
想起老妈住的楼上的邻居家的女儿,当初学小提琴,去北京找老师。为了能得到老师的指点,给老师送钱送物,至于多少不清楚,就说是都快一套房子了。不过最后,考到了苏州,毕业以后去了上海,开了一家琴行,还开班辅导学生,算是混的不错的了。后来邻居家把房子卖了,一家人都去上海了。上海和北京是一样的情况,北上广嘛,当然提到北京就想到那两个城市。为什么要去?看看北京就知道了。
有一个也是老妈的同事,他的孩子出国了说不愿意回来。好像出国就有一种吸引力,好像能逃避国内的各种压力,或者国外的生活太丰富,新鲜的东西太多。
不过去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也还是不错的,七哥的书里说过,他修行的路上曾遇到一个高中生,具体的情节不讲了。就是说这个高中生挺有想法的,也很聪明,在班上的成绩数一数二。他就跟这个孩子说,要想考剑桥之类的学校,在国内就得好好上大学。要说本科还是国内的好,研究生教育的话,再去国外。
也许是摘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张先生就总这样说我,比如每次说人家谁出国了不想回来,就得吐槽一番。
3
还说七哥的书,他讲过一段他修行时化缘的不易的事情,没人轻易相信他。他讲了一个故事,大体是说佛在世的时候,带着弟子们去一个国家,那里的人却不欢迎,也不供养。后来他的另外一个弟子去了,待遇却完全不同。佛对其他弟子说,是那个弟子之前结下的善缘。
所以我觉得,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有时候还配不上喊累。
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不够值钱。只能在同等开支下,做最优的选择。比如你买车,手里只有几万块,那你就在这个层次上挑选性能最佳的、最适合你的。
就拿今天的一件小事说,楼长来收水费了,说爷爷家的水费他们自己交了,以前都是我们一起交,因为我们和爷爷家住一座楼,不一个单元。爷爷说;他们很困难,不让他们交了。
我们有时候真的配不上喊累,因为我们一无所有。去医院看病吃药花了太多的钱,加上我们之前很多路也都不那么顺利,阴差阳错的,要不然也不会过得这样。
我们只有努力,也许现在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朋友,很多也不知道我们的情况,我们也不会去说这些,不会去问人借钱之类的。总觉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虽然最近的朋友圈有些让人感到些许冷漠,躺在通讯录的好多人,就像是陌生人。但是我依然很乐观地去发生活、去写作、交朋友。相信,不久的将来自己的价值有了体现,就不会在意其他人的眼光了。本来就是自己的问题,与别人没有半毛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