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终于看了芳华的“首映”,十一国庆档拖到现在,真的没有让人失望!起初听到芳华这个名字时,第一印象是人名!再到电影放映那刻“Youth”赫然呈现时,才明白这是部四五十年代一辈人的“致青春”。我下意识的环顾四周,果不其然好多都是些大叔大妈,我不觉倒抽了口冷气。但看下来之后,只感叹:不愧是冯大导演的电影,果然名不虚传!
故事情节方面,就是简单故事的呈现,平凡的生活记录着只属那一代人的记忆和青葱岁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工团的普通生活场景:宿舍,食堂,训练场,一群青春躁动压抑的青春男女的暧昧迷惘,有欢笑,有悲伤,有奚落,有得宠,有过错也有悔恨……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振奋人心的高潮澎湃,却平淡又不失精彩。食堂里,萧穗子会把别人不吃的那份水饺硬塞给陈灿,还霸道的叮嘱句“不许剩啊”!场景中无不透露着只属青春的那份羞涩和暧昧。而陈灿和郝淑雯,一对欢喜冤家,处处针锋相对,最后却在得知陈灿是某军区的高干子弟之后。马上促成了两人,最终走到一起,萧穗子最后只能默默的将写好的情书撕碎,随风飘扬……讽刺而现实!而刘峰对林丁丁,可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多少英雄都难过美人关。林丁丁作为上海的大家闺秀,有着自己清晰的目标,重物质于感情,可谓是典型的绿茶。而对于刘峰的追求所造成的名誉损失肯定不能容许。先行一步揭穿发刘峰,最终刘峰被发配到前线……多少纠葛恩怨在那样特定的年代里却是影响深远,十几年之后当刘峰再次看到大洋彼岸的林丁丁的照片时,也只是淡淡一笑,估计一切也都是浮云了吧!
其次就是时空的跨度上,既然是youth,致青春,就不会停留在现在,否则也就没有了意义。电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1976年国家变动的节点,再到1999年的重逢,最后是2016年的相会,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记叙了一代人的成长、成熟。空间上从文工团到越南战场,到西藏演出,到海南的重逢,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即便跨度如此之大,但却并未感觉到整个电影情节的稀松,反倒是更加突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人影响深刻。总感觉文工团这个团体不能完全展现人物的真正性格,当刘峰上了战场,当何小萍做了前线医生,没有了鸡毛蒜皮的争执,没有了卿卿我我的暧昧,是一个个英勇无畏的战士!这种和平和战争的对比冲击,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还有就是人物的阶级身份的设置上,其实也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基础和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不可否认,整个影片的结尾,作为主人公中的两位最平凡的人物,林小萍和刘峰,在世俗的评价体系标准中最后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一般,甚至是偏底层一级的人物。生活艰苦身体残疾没有子女……而作为高干子弟的陈灿,郝淑雯,林丁丁都是一个个风生水起,光鲜亮丽。不知是故事情节的巧合还是刻意而为之,总之很现实很讽刺!虽然影片的独白说着两人的恬淡知足,但却也是发人深省!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小萍,来自农村又有些右倾背景,在文工团这个集体中始终是个“笑话”的存在,永远也是格格不入,其实这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比比皆是,班集体中总有那个被排斥,被遗忘的人,工作中也总会去排斥那些与整个公司文化所格格不入的人,说的好听点叫做企业文化,实则就是一群志同道合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做事而已。每一次的离职或者招聘都是一次次的筛选。那些格格不入的最终都会在一次次的面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最终何小萍作为前线护士因功劳卓越而获封英雄人物一样,她只是不适合文工团的喧杂开放的集体环境,但是她的认真真诚善良的秉性,却在战场的救护中熠熠闪光,这就是个人的独特价值,在适合的地方尽情发光发热。所以好些时候在感觉痛苦的时候,那一定是追求了错误的东西!
另外想说的就是刘峰,电影中刘峰就是活雷锋形象,一腔热血正气,却不被尊重,被人们成为理所当然。吃饭时甘心吃大家剩下的饺子皮,吃到一半还被拉去找猪,主动给大家做快递员,主动把难得的干部学校进修机会让给他人……他是人们口中的“活雷锋”,同样是作为底层工匠的儿女,我想他应该是享受这个殊荣的,这是他在这个集体中的定位,享受这种存在感,尽管别人没有说一句感激的话,但他也是在融入这个集体,讨好这个集体,也许这是那个时代所标榜的模范形象,但却在被处分的时候,被这个集体彻底抛弃……
同样,对于文工团这个集体林小萍应该也是失望的,离开没有半点温情的家庭以为可以找到一种归属,但实际确是一群格格不入的团体,对她刻薄冷漠,而她只是静静看着,没有刻意去讨好,只是默默做好自己的事情,承受着周围人的鄙视,男伴舞嫌弃她臭而拒绝和她伴舞,宿舍人嘲笑她小偷,搜她身上的衣服……她没有解释,因为再多的解释也都是惘然,因为她根本就不属于这个集体。
看完之后,沉静了许久,总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代人,还是一个时代,不同的年代有着同一种青春芳华;不同的社会,却也是同一种世态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