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首次深入了解史铁生这位“坚韧的人”。首次接触是在张老师的语文课上,学习了他的一篇散文《我与地坛》,他的文字感情真切、思考升华,把母亲与地坛、我与地坛相联系,相共生。在地坛这空灵安静的环境中寄托的不仅仅是他对母亲的怀念,还贯穿了他整个人生的“心灵朝圣”。在这本散文篇的结尾中史铁生谈到:当地坛随着岁月的侵蚀而变得面目全非时,我已不在地坛,而地坛在我。
在二十出头的年纪遭遇如此“破天般”的事情,仿佛像一段风和日丽的时光,太阳正预备着耀眼的光芒,微风想抚摸杨柳的长发、小草使劲摇摆,想要活过来,挣脱大地的捆绑。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同刷了黑亮的油漆般的幕布遮盖了太阳的光辉,史铁生在这时候高位截瘫。正承受着莫大的“苦楚”,唯有地坛是一所心灵的去处。
在书中编辑把《我与地坛》放在了第一篇,想来也是对作者有一定了解。本书以地坛展开线索,围绕身边的人与事、回忆与思索来展现出作者在字里行间对生命的思考、对人间情义的感悟。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不先称他为作家而尊叫“坚韧的人”的原因。虽然他身体残缺离不开轮椅,可丝毫不影响思想的飞跃、内心世界的繁华。对于现今四肢健全而缺乏思考,思想禁锢奴隶于现代科技的人来说,这是无可比较的。在书中作者对自身悲伤的情绪收略与文,通过朋友与家人的“苦难与希望”来引起读者共鸣;寄情于景、思人于物,通过写文字来缓解自己的情感,没有自暴自弃、无理取闹。
在作家之前,首先他是一个身体残缺的人人;在残疾后呢,他又是一个具有完整的思考、优美灵魂的人。期间要经历的苦水是吐不完的,就连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也都在一同承担着他的未来。有一群互相理解的朋友,体谅自己的家人是多么幸福与幸运。“干嘛不写点什么呢?”“我相信你天生就是做这个的。”这是柳青对作者的激励,正是她把史铁生带上了写作这条后院小径,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也带给我们广大读者一份心灵的“礼物”、人生的思考。
凡事不能急,任何事都有个等待的过程。这是柳青的母亲“梅姨”对史铁生说的话。原话是讲写作的,等到作者老来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正如有些道理有些话我们是知道的,可要真正明白与体会其中的含义,没有一个刻骨铭心的体会与经历是万万不能的。此刻我也将它引用出来在对人对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