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份炒饭引起的……】
跟着追了几期《向往的生活》,队友开始路转粉,在节目中黄小厨制作的美味隔着屏幕都能让人垂涎欲滴的刺激下,我适时动员及鼓励,他便配合地立志成为我们家的F小厨。
最近,他晨练跑步结束后会直接去菜场买菜,每天张罗两道精品,被我笑称为屏幕菜,当然色香味是俱全的。哥哥和弟弟也超级捧场,每每尝着吃着朝他竖起个大拇指表示赞叹,向美味及大厨致敬,似乎大家都乐得其中。
某晚,队友问: 你们明天想吃什么呢?哥哥认真地想了想,说: 耳光炒饭。这是哥哥看了《日食记》后一直心心念念着要吃没吃上的炒饭。队友一听,立刻明白,表示第二天就安排。
到了第二天,材料备齐,隔夜饭也都早早地在冰箱里恭候了,F小厨准备将耳光炒饭当成孩子们的晚餐。当天的午餐他发挥稳定,俩娃还很热闹地为几道菜取了有特点的名字,大家都吃得满足且高兴,队友在成为业务厨师的道路上走得越发有劲。然而,前路永远不会只有平顺的,挑战出现了。
所谓的挑战,来自哥哥的抗议。当期待的耳光炒饭出现在餐桌上时,他先深嗅了一下,表示了认可,又仔细端详了一下,却在细节上挑出了些瑕疵: 豌豆怎么变成了毛豆,队友解释菜场没有买到豌豆,反正毛豆也是绿色的,这么一说哥哥接受了,估计是因为毛豆他也是吃的。队友像是在等待评委打分,过程中怀揣着对满分的期待。
终于挖了一大口,究竟味道怎样呢。
作为美食家身份的哥哥说: 嗯,味道可以。我在视频里看了这个蛋液其实是炒饭出锅前最后撒在饭上的。
队友接话: 哦,原来是那样,我看的是书上菜谱,那上面没写出来。下次可以试试。
哥哥紧接着追问: 炒饭里放咸鸭蛋了吗?
队友说: 放了啊。
哥哥又问: 这个白色的是什么啊?他指着炒饭里散落着的零碎白色颗粒。
队友答: 咸鸭蛋的蛋白。
哥哥瞬时不情愿地表示自己不喜欢吃咸鸭蛋更不要吃蛋白的。我说我们都还不知道你不吃咸鸭蛋呢,你不喜欢吃蛋白可以挑出来不吃。队友委屈地辩解,说菜谱里就有咸鸭蛋呀,你看过很多遍不吃的话要提前告诉我啊。哥哥无语,便拿着勺子一点点地拣,当他发现蛋白碎大的好拣小的不好挑而且怎么也挑不干净的时候,情绪开始生出了起伏,他直接噘嘴放弃了: 我不要吃这个了。谁知,队友也当真较起了劲: 你不吃就算了。
崩盘时刻到了,我有些始料未及。一旁的弟弟不知所以然地嚼着饭,我拿起哥哥的碗和勺子,不说话,只是帮忙挑拣碎蛋白,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恍惚的硝烟,在各自的心里上空盘旋。对于六岁多的他来讲,把那些小颗粒都挑出来需要足够的耐心,想象完美的炒饭被蛋白颗粒给破坏了,心里生出一时不能承受和转移的情绪。对于队友而言,他无法理解孩子的挑剔甚至觉得有些矫情,他用心做出的炒饭被那些没被特别说明的蛋白粒破碎了,没能在当下接住孩子的小抱怨,甚至自己都觉得不被领情甚至委屈。
好啦,完工!你可以过来吃饭啦。在我的一声呼唤中,离开饭桌看似无意实际也在冷静的哥哥应声走来,当他再一次坐在餐桌旁拿起勺子的时候,表现出了炒饭味道很赞的吃相,队友此时气已消的表情,语气柔和了许多: 怎样?味道也还是不错的吧?小孩子的气来得快去得快,早就乐呵呵地又竖起了大拇指。给我留着的那一小份,我也尝了: 嗯,确实好吃。我借着机会跟哥哥说: 爸爸做的是爱心牌耳光炒饭,下次你有好的主意可以提前跟爸爸讲,他就可以考虑着再改进啦。
日常中的许多琐碎,尤其是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或情绪,就像散落在炒饭里的蛋白碎。颗粒大些的很容易被看见被挑拣,是好处理的部分,而那些颗粒很小的确实很难被处理,需要平心静气地去对待,不烦不燥,大人该伸以援手的时候就伸手吧。那些颗粒就是修行的机会,大人与孩子都是需要经历着学习成长的,一起让生活多些艺术化,可进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