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点睛之句:"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一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
(1)伊丽莎白和姐姐吉英的不同的性格特点?
简·奥斯汀在1796年开始动笔,取名为《最初的印象》,后改名为《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以女性的视角真实地描绘了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勾勒出一幅完美的社会风情画卷。
以前多次阅读过这本书,但是由于文章太长,而且也没有时间和耐心,常常就是浅尝辄止,读着读着就放下了,一知半解最终半途而废。
小说主要是通过女性的视觉来描写绅士和淑女间的爱情婚姻观。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情况和社会情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同阶层不同家庭他们日常生活的状况以及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生活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从而也会影响他(她)们的性格以及价值观。
小说里可以看出,班特纳家,大小姐吉英和妹妹伊丽莎白两人的性格特点不一样,对待爱情婚姻的观点态度也不一样。同出生在一个家庭,生长在同一个地方,接受的教育也大同小异。不同的地方,一个先出生,一个后出生。经历的人生经验稍有不同。两人身体里的DNA也是相同的,起码有相同的部分。
那么他们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不一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看几处原著中的描写:
1.彬格莱先生鼓励达西去邀请伊莉莎白跳舞,他说虽然伊莉莎白的姐姐很美丽,但是这个妹妹也很漂亮。可达西却冷冷地说伊莉莎白并没有打动他的心。伊莉莎白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很自然,她对达西也没有产生任何好感,不过她个性活泼调皮,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感兴趣,所以她倒是饶有兴致地把这段偷听到的话讲给了她的朋友听。
"达西说伊利莎白"没有打动他的心,伊丽莎白也说对达西没有什么好感,可见他们相互不对眼。
伊丽莎白性格活泼调皮,原著是这样描写的。那么达西的性格如果也是属于活泼一类,应该很容易谈的来。达西不喜欢伊丽莎白,说明他不喜欢她的这种性格。
再来看看原著中对达西的描写:
达西却引起了全场的注意,他身材魁伟(身体高大壮实,魁梧。),眉清目秀,举止高贵,传言说他每年有一万镑的收入。人们都带着爱慕的目光看着他,可是后来人们发现他为人高傲,便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感。
达西先生只跟赫斯脱太太跳了一支舞,还和彬格莱小姐跳了一支,此外,人家介绍他跟别的小姐跳舞,他怎么也不肯,因此大家都断定他是世界上最骄傲的人。
从描写中可以看出达西应该是富二代之类的人,富有,态度高傲,冷酷。他不喜欢像伊丽莎白这种性格活跃的女生。
2.再看原著对吉英的描写。
吉英感情丰富,性格稳重,外表上总是保持着和颜悦色(态度和蔼可亲。),这样就不会引起鲁莽之人的怀疑。她们的心意也就不会给人察觉。
吉英性格稳重,总是和颜悦色,别人看不出她的心意。说明吉英很成熟,用贬义来形容,有时很会装。毕竟经历的事情比伊丽莎白要多。伊丽莎白应该是有什么马上就表现出来。吉英这类人容易相处,但是难以窥其内心,表面上永远是和颜悦色,风平浪静的。这需要专门的训练才有可能做到。如果是职场上搞谈判则会得心应手,也不会落下风。这类人如果是对手则很可怕的。
回归到要谈论的主题,这里主要是书的前面两张描写了两姐妹的不同和相同之处。重点是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可以看出作者设计人物时是高明之处,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发生不同的事情,这样作品才会有吸引力。也才比较具有真实感。阅读时可以想象正处在那个当时的时代和环境中的场景。作者一定是角色之一,或者起码她了解这种生活情况,或者阅读过这种故事。
写小说时,设计出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景出现,再相互联系在一起,这是不容易的,或者作者以前也是善于阅读和总结的人,这些人物形象不会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起码也是看过听说过这类故事或者经历过此类的事情,所以才能够写出如此的作品。
这里我在想,作者的确伟大,能够写出如此的著作,可以想象一下。我们要想去写一部小说或者自媒体文章是多么不容易的,没有素材,没有多少可写的东西,就是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流水账一样,也没有多么精彩吸引人的地方,顶多弄几张美女图片吸引一下眼球,这也是许多人常常采用的措施之一。
所以说作者的确是很伟大很了不起的人,只有自己去写时才会体会到有多么不容易。作家是多么不容易当的。当然今天的作者或许更多一些。
从一部作品中来分析当时时代和社会生活的环境,了解过去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时人们的生活情况。这也是考古学家所做的事情。
对于原著还没有阅读完,只是暂时的分析一下基本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一点点初步的心得而已,后续还在继续…
(2).卢卡斯小姐对婚姻的观点?
卢卡斯小姐:
彬格莱先生是尼日斐花园家的主人,从伦敦新来的邻居。卢卡斯是他的姐妹。
卢卡斯小姐又说道:“我真心的祝吉英能成功。我觉得即使明天她就结婚,她所获得的幸福也不会比她先花时间研究他的性格,再去和他结婚所获得的幸福少到哪里去。婚姻生活能否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一对爱人,在婚前把脾气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气非常相同,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俩就会幸福。他们总是弄到后来距离越来越远,彼此烦恼。你既然要和这个人过一辈子,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
卢卡斯的观点就是: 不要对一个人了解的太多,只需要掌握和大概就行,了解越多越容易发展缺点,缺点发展的越多,就会慢慢的产生隔阂,最后就会弄的越来越远,不欢而散。卢卡斯实际上赞成长板理论。她反对木桶理论。她的观点就是先结婚再恋爱。
还有一点她认为婚姻问题完全是机会问题,也就是说看运气了。运气好那么日后就会幸福,运气不好那么就会不好。这和佛教的观点有些相似,相信命,命中注定了的。时间上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卢卡斯应该是信仰基督教的,这一点由于才阅读了前几张节,还没有看到她信仰什么?信仰什么宗教,它的教义的条款,教义里的故事等等对一个人的思想会有极大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她的价值观,人生观。
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卢卡斯的观点可能也是相信好不好,幸福不幸福都是上帝的旨意。至少她也是受了基督教中某些故事某些人物的的影响的。从卢卡斯的话语可以看出她不是和吉英同类的女子。
卢卡斯比伊丽莎白要成熟一点,她对人性了解的比较清楚,可以开一家婚姻介绍所或者做一名心理咨询家。
从这里就更加看出作者创造人物的高明之处,人生百态,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特色,小说阅读起来才会有吸引力,故事才会精彩。
第三, 班纳特太太为什么很欢迎柯林斯?
下面看看原著对柯林斯的描写:
(1)柯林斯先生准时来了,全家都非常客气地接待了他。他是个二十五岁的青年,高高的个儿,有些肥胖。他的气派端庄而堂皇,且很拘泥礼节。他赞扬班姐妹的美貌,并说他相信她们都会结下美满的良缘。他的这些奉承话,没有人爱听,可是班纳特太太似乎高兴地听了进去,并极其干脆地回答道:“我相信你是个好心肠的人,我希望你能履行诺言,否则她们的将来就不堪设想了。
(2)吃饭的时候,柯林斯又滔滔不绝(形容连续不断(多指话多)。)地赞扬起包尔夫人。这个问题一谈了开头,他本来的那种严肃的态度就更加严肃了,他带着自负的神情说,他这辈子都没见过任何一位有身价地位的人,能像包尔夫人那样有德行,那样亲切谦和。包尔夫人曾经请他到罗新斯去吃过两次饭。夫人非常体恤他,曾经亲自劝他及早结婚,让他能够谨慎地选择对象。他还把保尔小姐赞扬了一番,说她胜过天下任何漂亮的女性,说她眉清目秀,多才多艺,只可惜,身体欠佳,否则她一定是琴棋书画样样通晓的。
(3)柯林斯先生并不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他虽然受过教育,也走向了社会,但是先天的缺陷,并没有得到后天的弥补。他的大部分日子是在他那守财奴的文盲父亲的教导下度过的。就算他上过大学,实际上不过是照例住了几个学期,并没有结交一个有用的朋友。他的父亲管他管得很严,因此他为人很是谦卑,不过他还是一个蠢材,现在生活又过得很悠闲,当然不免自高自大,何况年纪轻轻就发了意外之财,更是自视甚高,哪里还谈得上谦卑。
柯林斯原来是班特纳的表侄。他把产业的继承权给了表侄而没有给女儿,所以他太太开始对柯林斯并不感冒,姑娘们也不感冒。包尔妇人提拔他做该教区的教士,他有要继承浪博恩的产权,应该是家族的产权。
柯林斯写信给班特纳一家要来拜访,并且承诺交给表姐妹们一定的补偿,因为他将要继续家族的产权。所以,班特纳太太看了他的信后态度才有了转变,也就喜欢他了。
班纳特家的那块地产,就是被限定承担出一个服役男子义务的土地,因此只能由男子来继承。这被称之为限定继承地产,或者叫“限嗣继承地产”,确实是英国当时非常普遍的现象。班特纳家只有五个丫头片子,所以就只得找一个男子来继承。包尔夫人是公爵夫人,属于上流社会的权贵,柯林斯又被公爵夫人提为本区教士,也即意味着进入了上层社会了。柯林斯其实和班特纳家没有血缘关系,他答应继续产权后将从五个女儿中的一位作为她的妻子。班特纳家只是一个乡绅阶层。限嗣继承地产权后来被废除了,规定女儿也可以继承产权的。
"19世纪中叶英国法律经历了一个重大变革时代,1866年正式宣布废除了名义上的土地的国王所有制,私人占有的土地获得了完整的所有权,很多封建义务得以被废除。即使是限定继承地产也逐渐允许经过一定程序后自由继承。不过在法律上完全废除这些古老的分类,却是要到1925年的财产法律改革,地产全部改为一般可继承地产,取消限嗣继承地产、终生地产等分类,地产进行统一登记,这样《傲慢与偏见》里别扭的财产继承现象才从英国社会完全消失。"(引自网络)
可见重男轻女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也是存在的。
最后,补充一下:
简·奥斯汀在1796年动笔所写的故事。国际国内环境方面:
此时大的国际形势是英国的殖民扩张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正是英国,荷兰,法国三个面向大西洋的国家大事发展海洋经济,对外进行殖民侵略和扩张之时。1776年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独立,英国在海外的一些殖民势力受到一定的压缩。此时英国是欧洲相对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到18世纪末时,在世界上是殖民大国。班特纳家在本地也可以算是一个有名望的大家族了,按照中国封建社会来讲,算是地方上的一个大户人家-地主。
整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来说是一种创新,小说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伊丽莎白先是对达西的傲慢颇不待见,经过了一系列的波折到最后终于走在一起。
个人的性格也会家庭生活的影响和社会的影响,除了先天的影响造成人的性格有所差异外,后天成长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两姐妹的性格不同是必然的。
(后续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