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20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
她的作品,总是流露着对爱情的苦涩和无奈。
她说:我想写出那种暧昧的悲哀。假如我们能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倒好,我写出来的,就是那种哭不出的悲哀。
那到底是什么感觉?
诗经有云:“如匪浣衣。”是杂乱沉重的暧昧感,是堆叠的忧伤。无法洗净,也无法抛弃。
写作风格独树一帜的王小波,曾评价道:“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这部《倾城之恋》,就是站在女主角白流苏的视角,将对世事与人心的洞察,精致与荒凉,皆淋漓尽致地付诸笔端。
这是张爱玲众多小说中,流传度最广,也是她最为偏爱的一部。
她用那颗堪破世情的真心书写的《倾城之恋》,带给了我“欢不畅快、悲不深刻”的精妙之感。
01 有筹码的爱,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世纪四十年代,战乱中的香港与上海,本是毫不相干的两座城。范柳原与白流苏,本是两座城里毫无交集的两个人。
一个意在寻欢,一个意在求生,一场恋爱的兵荒马乱,就此上演。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是白流苏留给她命中男子范柳原的初见印象。
在白公馆里,白流苏不过是一个离婚后,不得已借住娘家、却被家人唾弃的残花败柳。正当她走投无路时,竟在七妹相亲会上,与妹妹的议亲对象范柳原擦出火花。
也就在那个晚上,柳原对流苏说:
“你知道么?你的特长是低头。有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
流苏的低头杀,正式开启与范柳原的情缘之旅。
32岁的范柳原,英俊潇洒,家资丰厚,却隐痛于自己身世。吃喝嫖赌,无一不通,却独独无意成家。
想要缓解他生活的寂寥,流苏的风情但不风尘,正合他胃口。
她需要一个依靠,柳原或许是个好契机。
相亲后没几天,媒人徐太太便安排流苏到香港与枊愿会合,开启两人你追我闪的日常。
男人的脆弱,不会轻易袒露,但他却毫无保留地向她一一诉说。
他故意冷落她,与其他女人厮混,只希望她能吃醋。
他希望得到她的真心,并一直陪着他,却不想娶她。
一次次语言交锋,更是本性地碰撞,拉开了自私、聪明、自卑、对彼此洞察的序幕。
流苏戒备森严,而柳原欲擒故纵。是悲是喜,不可分辨。
“她势成骑虎,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爹娘,除了做他的情妇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她偏不!......归根究底,他还是没得到她。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
流苏提出,要回上海。
他不坚留,却奋勇相送。意在让她回到上海也百喙莫辩,自然不得安身。
他不相送,她也已名声在外,索性就豁出去了。
两人各自的心里戏,就像是盛夏正午的一场太阳雨,湿热交织,死死纠缠,每一次呼吸,都有种让人快要窒息的胸闷和气短。
回到娘家的流苏,度日如年。过了个秋季,却似老了几岁。
当接到香港柳原发来电报时,她哭了。
在这有苦难言的焦灼时刻,她期待的,仍是一个安顿肉身的生活归宿。
她选择回到香港,成为被他倔服的女人。
电影《暮光之城》里说:“爱是不经意间的怦然心动。”
柳原和流苏,却在不经意间的心动里,摆弄着各自的筹码。
一场各怀私心的恋爱,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是没有赢家。
02 一份被成全的爱,价值连城
当柳原在细雨迷濛的码头上,接到返港的流苏时,调情说流苏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药瓶,而流苏就是医他的药。流苏红着脸,挑眉白了他一眼。
他替她订下了原先住过的房间。
“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他也想到过,她也顾虑到那可能性。然而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现在这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糊涂了。”
多么希望这样的糊涂,让爱变得更纯粹一些。
“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
激情过后,终究要回归现实。
一周之后,他要回英国,这一走,要一年半载才能回来。但在临走前,为她安顿好了一切。
没有婚姻做保障,流苏对此充满担忧,却又无可奈何。
但她宁可一人独守空房,也不会纠缠和他一起前往,不愿再回上海,更不愿往姨太太们的路子上走。
“自己不是那种下流人,她管得住自己。”
也正是她这份独特的孤傲,才吸引了他的不离不弃,也才有了她肉身的暂留之地。
就在范柳原登船当天,一声轰炸,战争正式打响。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性命攸关之时,彼此牵挂的却是对方。
这是真心吗?这不是真心吗?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所有过往,皆为序章。
劫后的香港,满目疮痍。一纸公示,二人正式结为夫妻。
与其说是一座城市的倾覆,成全他俩的爱情,不如说是战火,让他俩认清本心,并懂得如何珍视对方。
蔡康永曾感慨:“多少人从张爱玲的小说里,尝到了本就囫囵错过的人生滋味。”
世事洞明眼,玲珑剔透心。
一座倾覆的城,一对平凡夫妻,和两颗被珍视的心。
03 人生最大的底牌,是自己
白流苏非常清楚,她的人生底牌,只有自己。
所以,在与亲情、爱情、以及现实生活的博弈中,她选择坚定地站在自己那一边。
同是白公馆的女儿,同是亲事,她却和妹妹的待遇大相径庭。一方冷冷清清,一方如火如荼,她委实难堪,但她为自己选择了反击。
在陪七妹的相亲会上,她一口气与范柳原跳了三支舞。这种做法,虽有些伤风败俗,但她成功吸引了范柳原的注意。
这是她逆天改命的一次宝贵机会。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这原本是书中柳原说的,但同样适用于现在的流苏。
她的父亲嗜赌成性,她虽没沾过骨牌和骰子,但她也是喜欢赌的,她要用自己的前途来下注。
当她前往香港再次遇见柳原时,她意识到,与其说是试探,不如说更是一场博弈。
流苏渴望摆脱生活苦海的婚姻,而柳原需要没有束缚的露水情缘。
她选择对柳原戒备森严,保留女人最后的底牌。她是赌徒,比起爱情,她更需要名分。
热恋之时,她懂得全身而退,不顾脸面地回到上海。她要拿最后的人生底牌赌明天。
过完了那个煎熬的秋天,等来了柳原邀请回港的一纸电报。她毅然为了肉身有个安处,选择愿赌服输。
劫后的香港,夜晚的屋中,流苏拥被而坐,窗外的悲风,让她想起了浅水湾的那一面墙。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这一刻,流苏终于可以放下戒备,交出自己掩藏已久的朴素真情了。
这一刻,柳原终于等到了。
流苏一直在用娇弱的双手,和孤傲的内心,勇敢地赶在了时间前面。最终,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传奇里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你选择相信什么,它就是什么。
写在最后。
《倾城之恋》这部小说,正好反映了张爱玲生命中的两个重要体验。一是她出生和成长的旧式大家庭,二是她求学时,经历的香港被日军攻陷的过程。
小说的结局,在张爱玲犀利苍凉的笔端,已是难得的圆满。
有人说,张爱玲的温暖,都给了白流苏。相比《第一炉香》的葛薇龙,《金锁记》的曹七巧,白流苏确实是被偏爱的一位。
不只是温暖,还有智慧。
傅雷先生曾评价这部作品:“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
这不正是张爱玲想要写的“那种哭不出的悲哀”吗。
而她笔下的白流苏,就是那个在哭不出的悲哀中,获得了人生翻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