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无声的墙:被忽视的童年与成年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家是温暖的港湾,父母是那无条件的依靠。然而,并非所有的童年都沐浴在同样的阳光之下。有些孩子,他们的成长岁月里,父母的爱似乎总隔着一道无形的墙,那墙的名字,叫做“不重视”。

“不重视”并非指父母不爱孩子,很多时候,它更像是一种隐性的伤害,一种不易察觉的漠视。它可能不是拳脚相加的暴力,而是眼神里的飘忽,是话语间的敷衍,是情感上的缺席。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得到的回应却是“知道了,快去做作业”;当孩子带着伤痕回来,得到的却是“这点小事至于吗?别哭了,烦不烦”;当孩子渴望一个拥抱或一次认真的倾听,却发现父母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是忙于工作,或是忙于社交,或是仅仅因为觉得孩子的需求“不重要”。

这种不重视,像一层薄薄的冰,覆盖在孩子的内心。它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表达自己,生怕自己的情绪或需求会打扰到别人,尤其是父母。他们会过早地变得“懂事”,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成熟,而是因为他们害怕如果不够“乖”,就会失去本就稀薄的关注。他们的快乐变得小心翼翼,他们的悲伤不敢轻易流露,因为他们知道,那可能只会换来一句“别这么敏感”。

日复一日,这种不重视会内化成孩子自我认知的一部分。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值得被爱,是否真的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比同龄人更努力地表现自己,渴望通过成就来获得父母的认可,但往往发现,无论他们做到多好,那道墙似乎依然存在。他们也可能变得沉默寡言,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再主动分享内心世界,因为早已习惯了不被看见。

这种影响,并不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轻易消散。进入成年后,那些在童年时期被忽视的孩子,往往会在人际关系中展现出一些独特的模式。他们可能极度渴望连接,却又害怕被再次忽视,在亲密关系中患得患失;他们可能变得过度敏感,一点点忽略都会让他们旧伤复发;他们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情感淡漠,难以真正投入一段关系,因为内心的那道墙早已习惯了隔绝。

他们需要花费比常人更多的力气,去学习如何爱自己,如何确认自己的价值。他们需要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我的感受是重要的”,“我有权利被看见和被倾听”。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像是在荒芜的土地上,一点一点地重新播撒下自我肯定的种子。

父母的不重视,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虽会随时间减弱,但留下的印记却可能伴随一生。它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但确实需要被看见,被承认,被疗愈。对于经历过这一切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沉溺于过去的伤痛,而是理解那份伤痛的来源,然后,带着这份理解,努力为自己的人生,筑起一道温暖而坚实的墙,一道属于自己的、不再会被轻易忽视的墙。而对于父母而言,或许最大的遗憾,就是直到孩子长大,才明白,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关注和回应,在孩子心中,曾是多么珍贵的阳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