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掼蛋-从无趣到有趣的“人生如戏”体验

最近被孩子同学妈妈拉着玩起了掼蛋。起初的几次,我打得极其“不走心”。总觉得这项游戏“不务正业”,毫无价值,也找不到意义所在,纯粹消耗时间。我像是在被动应付、勉强凑数,内心充满冲突与煎熬,根本不想动脑子。但是昨天,我突然有了另一重的感悟。

复盘这个心路历程,我惊讶地发现,自己不自觉地经历了五种思维模式的尝试和转变,也意外触摸到一些超越游戏的启发:

一、从「僵化执行」到「反脆弱」:学会拆牌,拥抱牌局的不确定性

我以前从不会“拆牌”。一旦理好牌序,就一条路走到黑,绝不愿根据局势调整策略。这种模式固执而僵硬,本质是害怕失控、抗拒变化。

这让我想到塔勒布的“反脆弱”——不只是抵御冲击,更要在不确定中获益。生活如牌局,充满变量。主动拆牌,就是学习在动态中重组资源,把“意外”转化为“惊喜”。这种自由与灵动,远比固守计划来得酣畅。反脆弱是最近看到的一本书,这一次打牌我联想到反脆弱,似乎是对之前看到理论的呼应,看见了反脆弱,有意识的去拥抱反脆弱,感觉是一次实践和巩固。

二、从「独狼思维」到「系统思维」:牌不只为自己出,更要成就团队

我过去的打牌方式,如果好牌,就打的很猛跑的很快,烂牌呢就摆烂,看不到队友,更不会根据形势为队友创造机会,该掩护掩护,该开路开路,该搅乱对方就搅乱对方,该牺牲自己救牺牲自己,缺乏系统思维。这一次我跳出了小我,看到了队友,看到了整个牌桌,感觉是一种格局的打开。

三、从「被动接收」到「雷达思维」:听懂暗语,洞察人心

昨天我第一次听懂了队友的“暗语”。我的上家出完牌后,队友问我“出不出?”时,我敏感的捕捉到了她语气中的催促——她肯定可以出,若她无力应对,语气只会是疲惫与放任,不会主动问我。感知到的暗语的时候比较欣喜,也是一次觉察力的锻炼。不仅在牌桌,家庭、职场中,能听懂“弦外之音”,感知他人真实状态,才是建立深度联结的开始。

四、从「自我防御」到「复盘思维」:借他人之眼,反观自己

我以前不爱复盘,不屑,不想还是脑子不够用,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昨天,我竟然大大方方的主动请朋友帮我分析:“如果是你,这手牌会怎么出?为什么?”。 我应该是观察到朋友思维的不一样,比较好奇。

那一刻,我仿佛推开一扇窗,看见了思维的另一种可能。敢于打破自我防御,向外寻求反馈,是一种可贵的“成长思维”。用他人的视角,是照亮我们自己盲区的光。这种“复盘力”,是可以迁移到任何领域的底层能力,非常宝贵。

五、从「被动执行」到「主人翁思维」:追问“为什么”,从规则中找到意义

以前别人让我翻牌,我就翻;说打几,我就打。我只管执行,从不问“为什么”。直到昨天,我突然好奇:为什么这局升三级?那局只升两级?开始对这个牌的设计感兴趣,开始探寻这个游戏设计的逻辑。

当我开始追问时,似乎我不再是规则的被动执行者,而成为游戏的主动探索者。好奇心,是所有深度学习的起点。当你愿意去理解系统背后的逻辑,你就成了游戏的主人,而不只是“玩家”。

、游戏之外

牌局结束后,几位妈妈坐下来深入交流。我们聊困惑,也分享观点与状态。那一刻,我豁然开朗:带孩子是修行,打掼蛋亦是修行。

我曾觉得被动参与是种浪费,如今一边打牌一边觉察,我不再只是“凑数的牌友”或“某个孩子的妈妈”,而是有觉察参与者、一边倾听和觉察,一边尝试和重构思维,在与外界的关系中,也照见了自己。

一场打牌游戏,也可以是一场关于思维与关系的实践练习。

另外,特别欣喜的一点,以上感悟是通过读书和思考感悟出来的,不是去看掼蛋秘笈学出来的。非常有趣,感觉越来越有灵感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