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正好在《得道》听到一个话题——如何成为善于求助的人?这让我想起刚刚发生的,让我略感不快的一段对话。这个话题的探讨也让我自己意识到,向他人求助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哪怕是再小的一个忙。
(背景:和此人经朋友介绍认识,只有过一面之缘,偶尔的几次微信互动都是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此段对话的上一次对话发生在半年前,而半年前的那段对话已让我感觉不爽)
微信对话是这样的:
TA: 在吗?帮我家孩子取个英文名吧,大名***。
我:为啥不让***(介绍我们认识的那个中间朋友)帮忙起呢?他也完全可以搞定。
TA:你来起。
我:(语音)没有什么特殊限制,叫着好听就行。比如……
TA: 打字。
我:(由于正在路上走,不太方便打字,就把语音转文字的截屏给发了过去)
TA: (没有了任何反应)
(大概五六个小时以后)
TA: 那你给我几个选项让我选一选。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段对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总之我是直接将此人拉黑了。那么撇开自己的情绪,我们来客观分析一下这段求助的问题所在。
1. 没有对人际关系进行维护
所有的关系都是要刻意维护的,尤其对于不经常接触但又不想断掉联系的人。而TA仅有的几次对话,都是出现在自己需要帮助时,那么次数过多后,我们就会想:我凭什么帮你?
2. 求助方式不诚意
首先交流用的是微信打字的方式,有一个词叫“面不辞人”,也就是说当面交流很难让别人拒绝你,如果做不到当面交流,也要让对方听到你的声音,如打电话。发信息由于我们看不到对方的状态情绪,只有冷冰冰的文字,是最容易让人拒绝的一种方式。
其次,由于没有掌握好亲疏关系,导致说话方式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联系,上来就直接抛出自己的需求。这种方式如果对于好朋友是无所谓的,但是不太熟悉的人就会觉得你很不礼貌。
另外,既然你向人求助,总要让帮忙的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当我问“为啥不找谁谁谁帮忙时”,其实是在问你为何找我帮忙?我有什么价值体现?结果TA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你来起。
3. 没有考虑helper是否方便
既然你是求助者,我们就要去迎合帮助者的时间地点等。而对话中,我在语音回复后,TA要求我一样去打字,并且语气是命令式的“打字”。那么,既然你不方便语音,是否考虑过对方不方便打字呢?况且他自己完全可以语音转文字呀,如果不会这一技能就另说。
4. 没有及时回复
在求助中,主动沟通的人一定是需要解决问题或资源匮乏的人,所以一定要做到及时回复。如果无法做到及时回复,至少要说明情况。否则会让人觉得你自己的事儿都不操心,凭什么让我操心?
5. 求助前自己未做任何努力
这是我们在求助前需要最重视的问题,无论是和朋友,同事还是领导。
在张嘴请别人帮忙之前,先花三分钟想一下自己为这件事做了什么?是否付出了应有的努力?是否穷尽了自己的办法?如果敢回答“是”,再去请人帮忙。
当然,如果扪心自问,我还没有用尽全力,那么,我就应该知道此时请人帮忙不会有好的效果,对方还会觉得我不够努力、不值得被帮助。
正如微信对话中,让我决定放弃这一段关系的直接原因是:在隔了五六个小时以后,抛出了一个让我列举一些英文名的答复。而在我看来,这件事情TA完全可以上网搜索,却偏要费时费力的请人帮忙,我没有看到TA为之作出的任何努力,而且会有一种“我的价值等于搜索引擎”的感觉。
我相信他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么多问题,也或许自认为我俩的关系还算可以。但是,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我们已然活得很累,费力不讨好的人和事直接删除是最省力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