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ﻌ•`
☟ 点击下方绿色按钮收听本期音频
一位男士在微博私信给我们这样一个问题,
我今年30岁,现在是一家创业公司的部门经理。从前一直算是一个比较老实的学生,可能就是因为这种老实,被学校班级的一些不良少年欺负过,如今我已经离开那个环境,进入职场,经历过两次创业,如今也算创业成功,靠着自己的能力在一线城市买了车买了房,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可有些时候想起来曾经受过的委屈,还是恨的咬牙切齿,恨他们为什么那么对待曾经的我,也痛恨自己为什么当年那么软弱,平时在外还好,团队的人都认为我是很强势又坚强的领导。只要自己独处的时候,过去的阴影就总是笼罩着我让陷入这种情绪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中遭受了大大小小的霸凌。
而且校园暴力不仅仅只发生在初高中校园之中,也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暴力。前些日子里,中飞院的大型“霸凌条款”被爆出,也更是让人难以想象,即使大学校园中还存在如此严重的霸凌:
从前被欺凌的痛苦一直是困扰学生身心健康的的一大问题之一,尽管不像身体上的伤害那样让人触目惊心,但像后台询问我们的这位男士一样,尽管已经脱离了校园,可曾经留下的创伤还是在,对他来说,如今最重要的,是如何从心理创伤中恢复。
1.
创伤的本质。
这些行为带给受害者巨大的创伤,创伤的本质是创伤事件使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核心信念受到挑战,以至于破碎不堪;致使我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公平性、安全性和可控性。
所以,要从心理创伤中恢复,根本上,我们需要重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自我的看法。
前段时间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改编自郭敬明同名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校园暴力的故事。
在我读书的时候,也经历过校园暴力事件。我深知它带给我们的心灵创伤。当我现在能够理解这一切的时候,我发现,那些事件带给我们最深刻的伤害是,我们开始怀疑一些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善良、公正和安全的信念。
在经历校园暴力之前,我们所经受的教育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会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基本的假设:「这个世界上,好人有好报/校园是一个保护网,让我们安全快乐的成长/我只要保持努力和善良,世界会善待我」。
可是当我们在校园中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欺凌事件,而我们作为受害者被打,被威胁,被伤害。原来持有的基本假设就在这个让我们无比恐惧和害怕的事件中被打碎了。我们会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真的是安全的吗?我们真的可以控制身边的环境吗?
这种时候人的本能信念就会出现动摇,老师教育的“做个善良的人”真的是正确的吗?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的好朋友因为校园暴力之后从一个年级前百的好学生,变成了刻意和“社会青年”接触的另一种施暴者。
这像是一个没能屠龙的少年变成了恶龙身边的仆从一般的故事。
但有更多人,连“以牙还牙”这个决定都做不出来。他们还是一样,循规蹈矩,安安稳稳的想正常生活,校园暴力就成为了他们最深的梦魇,带给他们无尽的创伤,以至于离开校园后的很多年里,仍然抓住他们不松口。
2.
如何修复创伤?
那如何修复这样的创伤?——抓住症结:创伤的本质是,创伤事件挑战了我们原有的核心信念「例如:这个世界是公正的、安全的、可控的」,我们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创伤事件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不是这样。那么,修复创伤,就需要让我们去逐渐重建新的核心信念(世界假设)。建立一个更有弹性,更加适应,也更加符合真实世界的核心信念。
这样的信念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大多数情况下,世界是安全的、可控的、公正的;但是不安全、不可控和不公正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也在不断发生;而且这样的事情可能发生在我的身上」。当我们对世界持有这样平和而有弹性的信念时,遭遇不公平、伤害和失控时,我们会接纳命运的安排,同时也积极去改变命运带来的困境。
3.
修复创伤的五个阶段。
心理学家认为抚平心理创伤要经历5个阶段:
反抗(outcry):与创伤事件做斗争,在创伤来临时采取激烈的行动和情绪反应。
麻木与否认(numbness and denial):被事件所震住,不知所措,不相信事件发生在我身上。
侵入式的再体验(intrusive re-experiencing):事件过后,反复不停的想,甚至常常有创伤相关的噩梦,以及清晰的闪回体验。
理解(working through):逐渐开始理解事件对于我们的意义,开始看到它的发生带给我们的影响(包括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逐渐准确评价这一切的原由和后果。
创伤抚平(completion):创伤事件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段经历,一个故事,我们可以像回想一次同学聚会、一堂数学课一样,谈起、想起这个事件。它只是我们生命历程中的一个故事而已。它带给我们的深远影响已经完全为我们所理解,所接纳(消极影响)、认同(积极影响)。
这5个阶段不是固定的,有些人会经历全部的过程,有些人可能会跳过其中一些阶段,甚至长期停留在某个阶段深受困扰。
4.
对待校园暴力的不同态度。
从民众对待校园暴力的不同态度也能看得出来,民众对于校园暴力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长辈们往往都是发出:“现在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的感慨。
对于被侵害者的同情也多数局限在身体上。
让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对于校园暴力不同的态度:
美国:立法先行,依照法律进行规制
美国官方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网站和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控体系。除此之外,美国近年来也向部分州的学校派驻警察,警察除了维护学校秩序外,还负责督学工作
英国:学校为主,结合家庭、社会、司法的综合模式
从2005年起,英国每年的11月会举行反欺凌周活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在教育者层面,强调教育工作者在关注青少年学生成长上的法律责任。近年来,英国教育当局高度重视教师在服务管理学生行为上的地位和作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在家庭层面上,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校内行为,也关注他们校外的表现,对学生校外行为进行管理。如果学生家长发现教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就可以向校长乃至地方教育当局申诉,以追究教师和学校管理疏漏的责任。
早在2007年,英国还启动了一项小学自助反欺凌工程,主要是请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协同教师,一起反对同学间欺凌行为。
德国:从人性入手,从源头上解决
德国的学校也面临着校园暴力和好斗学生不好管理的问题。为此,有些德国学校别出心裁地想出了貌似有些矛盾的点子——让学生们学拳击、太极,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防卫能力,也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
德国要求所有学校要安装警报装置,一旦发生险情,将发出警报信号。在德国波茨坦市,每位教师都可以在险情发生时通过手机启动特定号码,激活警报系统。
可以说,相比以上国家,把殴打和伤害视为“恶作剧之类的小事”,这就是中国校园欺凌愈演愈烈的根源,也是其始终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
5.
结尾:
创伤事件一方面给我们带来心理压力和应激,让我们处于不适的状态。另一方面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新的认识,更加稳定和现实的认知,实现自我的成长。人类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经验,来自悲剧、死亡和其他创伤经验,因为它们会让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生活。
希望遭遇逆境的我们都能获得创伤后成长。
END
情说,相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