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单边主义的阴霾持续笼罩全球经济,当气候变化的警钟在地球各个角落回荡,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的召开,恰似在乱局中竖起的一座灯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里约热内卢的讲话,不仅勾勒出"大金砖合作"的清晰路径,更以中国方案回应了时代对多边主义的深切呼唤。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断链"风险,本质上是单边主义筑起的"隔离墙"。李强总理提出的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主张,直指问题核心——反对保护主义不是抽象口号,而是要通过维护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让经济活水在全球畅通流动。中方成立的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中国合作中心,正是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的关键抓手。当各国特殊经济区形成合作网络,每个节点都将成为抵抗"脱钩断链"的坚固支点。
国际金融领域的改革更显迫切。新开发银行的壮大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份额调整,背后是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公平"的长期诉求。中国欢迎全球南方国家投资本国金融市场的表态,打破了"金融中心只在西方"的固有认知,为南方国家搭建起资本互通的新桥梁。这种双向开放不是施舍,而是对"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的生动诠释。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但技术鸿沟可能加剧发展不平衡。"数字南方"品牌的提出,跳出了传统技术援助的窠臼——200期培训项目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出,而是要培育南方国家自主发展数字经济的"造血能力"。当非洲青年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农业种植,当东南亚小企业借助数字平台接入全球市场,技术革命才真正实现了普惠价值。即将在华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成为这场普惠实践的重要舞台,让技术红利超越地域边界。
绿色转型同样需要"共同但有区别的行动"。金砖国家在清洁能源、碳市场等领域的合作,既避开了"一刀切"的减排陷阱,又通过技术共享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转型成本。这种合作不是对环保责任的稀释,而是让减排承诺更具可行性的智慧选择。
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承诺与行动落差",暴露了全球治理的深层矛盾。李强总理强调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是为责任"划边界",而是要让发达国家履行历史责任、发展中国家获得合理发展空间。当金砖国家在生态保护公约框架下深化系统治理,当疫苗研发中心持续为全球南方提供公共产品,这些行动正在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形态。
中国的角色始终清晰:既是理念的倡导者,更是行动的实践者。从"数字南方"到疫苗研发合作,从特殊经济区网络到金融市场开放,每一项举措都紧扣"全球发展倡议"的内核。这种担当不是独善其身的封闭发展,而是以自身开放带动世界共同开放,以自身发展促进全球协同发展。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维度看,金砖合作的深化正在改写全球治理的叙事逻辑——不是少数国家主导的"规则制定",而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价值共创"。当更多国家加入这场合作大潮,我们终将发现:应对全球挑战的答案,不在排他性的小圈子里,而在开放包容的大合作中。这,正是金砖会晤留给世界的最珍贵启示。
(坎市镇:卢俞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