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父亲3次烧毁录取通知书,女孩读书真的没用吗?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为过。

但如果遇到一个信奉“女孩读书无用论”的父母,或许人生会是另一番光景。

1

今天的文字,要从近日在网上疯传的一个视频谈起:



女子被父亲3次烧毁录取通知书,40岁终圆大学梦!_腾讯视频

二十多年前,她首次参加高考那个年代,高考录取率只有不到30%,大学生是多么宝贵的资源。而她父亲却以家中贫困为由,没有让她去读大学。

此后几年,她连续参加了三年高考。

录取通知书要寄到家里,每次高考完,她便在家苦苦地等候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但却一次也没有等到。

当然,她三次高考都成功了。但这三封录取通知书都偷偷被父亲烧毁了,直到她父亲去世前,才告诉女儿她曾经被录取过。

一个农村女孩的大好前程,就因为父亲固执地认为“女孩子读书是浪费时间、浪费钱”而断送了。

2

其实,“读书无用论”一直都很有市场。从边远山区初中生辍学现象到一线城市大学生就业难,各种论调不断出现:

“北大硕士送外卖”的假新闻赚足了流量;自嘲为“985废物”和“小镇做题家”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在城市选择“就地躺平”的“丧”生活引发一片共鸣;优秀学子从“985”到“996”的人生轨迹充满幻灭感……

有一段时间,在抖音上,曾被一条这样的文案刷屏:

“要饭也好,捡垃圾也好,被娶回家家暴也好,反正这个书我是一天也读不下去了。”

而这个梗,也从侧面折射出了未成年早早辍学生子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其实就是“读书无用论”的一种现实映射。

三年前,谷雨实验室曾做过《莆田弃女》的报道:

大概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有数万弃女流入莆田长乐,这些女孩有个共同的称呼——阿乐。

她们通常只需几十块钱就会被贱卖,然后被当地人当作童养媳或者丫鬟养在家里。

为了防止她们逃跑,她们都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养父母顶多让她们上个小学。

“阿乐”们的命运,只能仰仗一纸婚书带来改变。

但殊不知,改变命运的从来都不是靠婚姻,而是知识。

我想这就是女孩多读书的意义所在,一纸文凭许不了你飞黄腾达,但至少在你想要摆脱某种困境的时候,可以赋予你一点点能力和资格。

所以,读书不是为了站上顶峰,而是为了不跌落谷底。

3

女孩读书是无用功。

这是很多思想落后的父母所信奉的观念。

在那一辈父母身上,他们吃了很多苦,受过穷,受过的教育也十分有限,再加上重男轻女的思想。他们自然而然的把这种观点强压在了孩子身上,你不能说他们错,但是“女孩读书无论用”绝对是错的。

《都挺好》剧照截图

这个问题,张桂梅老师早就给出了答案。

她说:“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

她曾亲眼见过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因为父母陈旧落后的观念,固执地认为女孩读书就是在做无用功,便为了补贴家用,早早嫁为人妻。

(图源于网络,侵权删)

这也是张桂梅创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原因之一。

现如今,华坪女高越办越好,在张桂梅校长的陪伴下,越来越多的女孩子通过华坪女高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

有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小学老师:

读书,不仅可以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让我们尽力去争取平等的机会。

日积月累的读书,还会让我们对这个世界不断有新的看法,新的改变,我们的眼界被打开。

这个世界很大,有着很多的窗户,读书让我们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窗户,看到了一个个未曾见过、让人惊叹的风景。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全面开花。花花世界,好不美丽!

4

东野圭吾在《时生》有句话:“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我们没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没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故事的结束,汤晓燕对学习一直保持热忱,哪怕40岁也不服输,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西安工程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读书无用论”,显然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谎言。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世界,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不会被淘汰!只有读书,学习知识,才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