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从小就很喜欢画画,但那时没有机会去学,一是那时候父母没有意识,只要求学习好;二是自己没有要求,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没有学。高中毕业后才报了一个素描班,和一班孩子学素描,满足了一下自己小小的愿望。
因为没有机会学,所以到如今都很羡慕那些画画好有才艺的女孩子。结婚有了女儿之后就尽力培养她,从幼儿园开始英语、数学必补,画画、舞蹈、钢琴必学,甚至为了遇到危险时可以自保,还帮她报了跆拳道。孩子每天时间排得满满的,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
即使所有的兴趣班在报读之前都征求了女儿的意见,但我还是犯了一个错误,我天真地以为孩子的喜欢就是真的喜欢,也高估了孩子坚持的决心和毅力。
钢琴明明是女儿自己要学的,可坚持了一年就不喜欢练了,每天枯燥地练琴,对于她而言已不是乐趣。
钢琴都买了,总不能半途而废吧,作为妈妈唯有鼓励她坚持。刚开始还可以,后来愈来愈抗拒,鼓励不行,开始要求、命令,亲子关系也变得很差,她甚至认为是我每天逼她做不喜欢的事,后来看到她毫无心思,索性停了。有了姐姐的前车之鉴,对于儿子的教育相对而言冷静了许多。
孩子的喜欢,多数不是家长发现自家孩子在此方面多么有天赋,更不是孩子有多热爱,是家长引导的结果。
培养什么兴趣爱好,大多数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而是家长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
02
女儿呈分试前,看了一个家长的朋友圈发的视频,内容是她女儿静静和另外一个同学小提琴合奏。很纳闷,是参加了什么比赛吗?怎么还有时间练小提琴合奏?
香港的呈分试很重要,要知道成绩好坏直接决定你升读什么样的中学,成绩好的可以派到band1的学校,类似内地的重点。
后来见面问起她,得知原来欣欣以前虽然参加了一些课外活动,但都没有长久。很多活动没有考级,也没有参加比赛,自然没有任何证书,升中面试履历中可展示的东西非常少。你说你学了,证书呢?什么证书都没有,同样条件下肯定不占优势。
所以她想着最后机会一次参加校际音乐节的比赛,希望可以拿到证书,简单而言就是为了升中才报的。
为了孩子能读更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兴趣班已经不再是为了兴趣而学,而是为了升学需要,为了获取一纸证书,兴趣变成了应付。
03
身为家长一定在群里经常收到一些留言、相片或视频,今天谁家孩子数学参加了什么比赛,明天谁家孩子画画拿了什么奖,后天谁英语考了多少级,然后不自觉的会跟自家孩子比较。
最近跟儿子同学家长一起时,聊起最近孩子学的什么?有崇尚快乐教育的家长说: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什么都没有学!
立刻就听到一些骄傲和不解的声音:“你怎么什么都不学啊?我们涵涵学了画画、跳舞、钢琴和英文。”另一家家长也炫耀的说:“我家茵茵学了什么什么……”
什么都没学的家长开始疑问:“学那么多,孩子能够应付吗?”
便会听到一些更让人焦虑的回答:我家涵涵每天做100道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英文都可以简单对话啦!过两天还英文话剧表演呢!嗯,我家茵茵已经报考了剑桥英语,你们家熙熙上小学会跟不上的。
本来没有报班的家长开始紧张了:哎呀!我们孩子净是玩了,什么都不会,真到上小学时怎么办?现在就比人家差一大截,将来可怎么比!不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也开始考虑是不是要报兴趣班?报什么班?好把以前失去的快点补回来。
兴趣班不再是孩子的意愿,而是别人家的孩子有学,自家的也不能落下。
04
现在的孩子四个月开始游泳和早教,两岁开始学英语,无论你有多有钱有势,孩子学得不够多,不够好,就会被歧视。
要想孩子上国际学校,美术、舞蹈、钢琴是基本技能,马术、冰球、棒球这些才拿得出手,而且家长光有钱不行,还要有社会地位,有修养,有文化。有买学区房家长无奈的说:我也不愿意这样啊,但是没办法,所有的孩子都这样。
哪个家长想让自己孩子比别人差?只不过是看看自己的腰包,看看自己家孩子精力,有所取舍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社会认可的,不学多也不能学少。至于孩子喜不喜欢,不学怎么知道?
在选择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个。通往成功的路往往不是快乐的,那些真的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每天牺牲了多少玩乐的时间,花了多少精力练习,吃了多少其他人吃不了的苦。
如果你家的孩子能够理解运用老师讲课的知识,每天轻松快速地完成功课,上兴趣班是让她高兴快乐有成就的一件事,他自己也有能力应付,有毅力坚持,那家长一定要支持孩子,哪怕卖房卖车,卖得只剩下底裤也要支持。
但大多数孩子,每天完成学校的作业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家的每天功课做到十点多,平时根本没有精力参加兴趣班。
你究竟想让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一样,还是不一样?
希望家长报班前考虑一下孩子有精力吗?孩子学得快乐吗?这样的培养有成效吗?希望你的选择是适合孩子的,也祝福每个孩子都有幸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