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持续高温,中间有几天,温度竟然高达四十一二度,天气热的像蒸笼一样,简直让人喘不过气,可是,再热的天也挡不住学生们去学校报名的脚步。
七月的最后一天,表姐的外孙收到了去五高报名的通知,因此,表姐在电话里给我商量说,咱们一起去五高给孩子报名,你可以顺便去看看母校,毕竟那是你呆过三年的地方。
表姐的提议很好,我举双手赞同,所以,第二天大清早,我就起床洗漱,然后随便吃点东西,骑车去车站坐车。
早上的车站,安静极了,既没有喧闹的噪音,也没有售票员的吆喝声,只有零星的大巴从站内开出来。还算幸运,不大一会,我要坐的车过来了。我上了车,找个临窗的位置坐下。车厢内的空气有点沉闷、燥热,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可不管怎样,我依然难掩激动而又兴奋的心情,就像在蓝天中飞翔的小鸟,巴不得一下子飞到我的母校。
车子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窗外的美好风景在我眼前依次飞速而过。看着一望无垠的绿油油的庄稼地,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个让我感到温暖的母校。
八几年的五高,印象最深刻的是大门朝东,门口有一个小小的烧茶炉子,主要由一位和蔼可亲的门卫大叔负责。这个大叔在我上高三时,曾给予我很大的帮助。那年我身体不好,好生病,我的母亲给我送了一些鸡蛋,让我加强营养。可是,怎么吃呢?后来,办法有了,我找到大叔,求他每天早上给我炖个鸡蛋,没想到,大叔爽快地答应了。为了这个承诺,大叔坚持了一个多月,没有丝毫的怨言。临毕业时,我特地去向大叔道谢,善良的他只是笑了笑说,没什么。那个好心的大叔不知道今天在哪里?但愿他老有所依,能够快乐安享晚年。
校园最南边是一排教师办公室,教过我的许多老师都在此居住并办公。向北则是一排排半旧不新的青砖瓦房教室和学生宿舍。我们高三的教室就在东边的最南排 ,与办公室遥遥相望,因此,坐在南边靠窗的学生总能看到来来往往的老师们。许多次,北边的学生大声问南边的学生,嗨,某某某,老师来了没有?只要南边的学生来个“嘘”的动作,喧闹的教室里就会立即安静下来。有时候,安静了几分钟,还是见不到老师的身影,于是,全班同学都笑了,我们知道,那个学生在搞善意的恶作剧。
偌大的餐厅位于校园正中心,离宿舍较近,方便同学们吃完饭回去休息。餐厅里虽然没有配备餐桌餐椅,但在学生的心目中,它是一个让我们心生向往的地方。下课铃一响,大家争相飞出教室,赛跑一样的跑进餐厅,来解决饥肠辘辘的肚子。我总是最后进餐厅,却是最早吃完饭的那个学生,所以,同学们常称呼我是“吃饭神速之人。”
最北边还有一排教师办公室,清楚地记得高三班主任赵老师就在此排居住、办公。这排房子的后面就是宽大的土操场,就在那里,体育老师教我们学会了打篮球、扔铅球、立定跳远等许多运动项目。每天早上,全校学生也在此跑操,我们边跑边喊着响亮的口号。那声音震耳欲聋,至今回忆起来,好像还在耳边响起。一年一次的运动会也在这里举行。各个班的运动健将为了给班级争光,在操场上拼命挥洒着青春和汗水。啦啦队的同学们的加油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那激动人心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最让我难忘的地方是校园里的小竹园。竹园里,一片片竹叶青翠欲滴,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竹子高大挺拔,它们静静地站在那里,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下课了,我们经常结伴来到这个幽静的地方,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放松。一路上,我在想,记忆中的那个小竹园是否还在?是不是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时间过的飞快,眨眼间功夫汽车就到了五高,我一下车,迎面就碰上了坐在门口的表姐。见到我,她高兴地对我说,来报名的学生挺多,这会少了,咱们去吧。好!我爽快答应。
在哪里报名呢?向前走,目之所及就是一座四层教学楼,一楼那里,人来人往,也许就在那里报名。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一看果真如此。
真想不到,负责报名的老师原来是我的大学同学,多年不见,分外亲热,我们不由自主地寒暄问候了一番。之后,他让我们先填学生信息,接着扫码交费,最后关注五高的公众号。做完这些,还有一些事情要办,我让表姐在那里处理,而我独自一人出来在校园里转转看看,企图找到昔日五高的蛛丝马迹。
沿着教学楼东边的马路向北走,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依次进入我的眼帘。记忆中的餐厅、青砖瓦房教室、宿舍、办公室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焕然一新的校园环境,以及配套设施完善的教学楼、学生住宿楼、教职工住宿楼等等。那个让我难忘的小竹园在哪里呢?我寻寻觅觅,却始终找不到它的一点影子。最北边的操场呢?任频我伸长了脖子也看不到,只好向校园里的一位老师打听,他向西指了指说,在那边。循着老师指的方向看去,一个偌大的操场立即进入视线。记得我上高三的教室西边有个路灯,那个昏暗的路灯下是我晚自习放学后学习的地方。我多想再次站在那里,感受一下几十年前拼搏学习的情境,可遗憾的是,那个路灯也消失了踪影。我慢慢地走,再慢些走,东瞅瞅西望望,可无论我怎样努力寻找,怎么也找不到昔日五高的一点点影子。
我会因此而失望吗?不,我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虽然记忆中的五高不见了踪影,可是今日的五高却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眼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进步,五高在发展,在腾飞,正在变的越来越好。如果五高还是老样子,我会伤心的。那天,我有幸一睹母校的芳容,发自内心地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但更让我高兴和骄傲的是,我竟然很幸运地见到了高三语文老师朱老师。
朱老师虽已年过六十,但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说话一如当年讲课那样,干脆利落。听朱老师说,他依然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继续为自己痴爱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我想,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正是对朱老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朱老师也告诉我,英语王老师在浙江上班,估计现在已退休,其余老师也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想想也是,我已经五十好几了,教我的高中老师怎能不退休呢?唉!时光像把刀,刀刀催人老,几十年过去了,我的老师都已经退休了,我不老才怪呢。
正说话间,表姐过来了。她说已经办好了一切手续,该启程回家了。我依依不舍地向朱老师和老同学道别,坐上了回家的班车。车子渐行渐远,透过车窗,我依稀看到他们依然站在校门口,在向我们挥手告别。霎时,我的泪水溢满眼眶。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再见了,我的母校。再见了,我的老师们。虽然,昔日的母校不见了踪影,但往日那美好的回忆将会像珍珠般,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今日的母校,正以昂扬向上的崭新姿态向前进,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还会回来看望辉煌的母校,并且再次骄傲地说一声:五高,我的母校,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