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这篇短文只是笔者自己的心得体会,至于是否具有科学性,还请各位专家帮忙论证。在此拜谢。
记得从小学二年级,笔者就开始自己上下学了。说起来也是迫于无奈。那时候的家长多数是双职工。双职工就意味着两个人都有工作。那时候的都有工作还不像现在这样,工作时间比较灵活,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点按班,并且基本上没有换点换班的情况。所以,接送孩子上下学就成了小概率事件。而孩子们也只能自己上下学了。
“现在马路上多少车?现在的坏人有多少?能和那时候比吗?”这是很多现在的家长抱怨的,所以他们也才会说现在接送孩子上下学也是无奈。
的确,那会儿马路上没有现在那么多车,社会也没有那么复杂,孩子们相对于安全。
但是,反思一下,就算现在的外界情况与过去一样了或者近似了,家长们就会让孩子们自己上下学了吗?
其实,现在一些大城市的城区,比如北京市已经实行了就近入学,就算学校和住家有距离,最远的距离也不过五站地吧?北京市城区的五站地有多远?就算平均一公里一站,也就五公里。坐上车不堵车也就十五分钟,地铁更快也就十分钟。如此这般距离相比较笔者小时候来说,简直太近了。
所以,如果说家长们还总是习惯把安全问题放在嘴边,其实有点牵强。但是毕竟这个问题是个“仁智问题”,所以也不便多展开讨论,还是回到原点,分享一下孩子自己上下学到底能培养他们什么样的能力。
首先,选择能力。上下学的道路千百条,选择哪条路线是要自己分析判断的。也许孩子们在开始时不会选择,只会按照家长安排的既定路线上下学,但是随着孩子们自己的摸索,尝试,势必会出现路线的多样性。多样性就意味着选择。从不会选到盲目选,再从盲目选到科学选。其中不乏会加入时间长短,路程远近的根本原因,也会加入心情调节,风光景物的辅助原因。我想这样的训练远比报几个课外培训班要来的实在便易。
其次,担当能力。有选择就会有结果,有结果就要担当。无论结果是好还是坏都要担当。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年轻人没有担当。试想,如果一个人从小连自己上下学路线选择后的结果都不能担当,那么还有什么事可以担当?能力的培养往往从小就要培养,从小事就要开始培养。
再次,感知能力。感知能力的提升需要对外界有所理解,并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这个能力的培养可能比起前两种能力来的稍晚或者不那么容易一些。但是,就算这样也是需要的,毕竟感知能力是细微之处,点滴之处开始的。也许某一天的某一处小事就能打开孩子们感知能力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