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拿梵高举例,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那么,回到问题,太有才的人会不会更容易精神分裂?
答:其实梵高并不算有才的,他只是在死后的经历太过传奇并且由于幻觉和独特意向形成的绘画技法和风格受到后期人们的追捧,并且他的画作之所以没有蒙尘也是与他弟弟的炒作有关。其实当时的梵高与有才连一字只差都没有,他的绘画功底很差,没有经过正规的绘画训练,他只是一如既往的画出心中所向,只是非常喜欢和热爱画画,仅此而已,然后其画作开创了一个画派,形成一定风格。但本质上,了解梵高就会发现他这个人并不聪明,长得因丑陋而自卑,不喜与人接触,而且非常急躁和固执,因此耳朵也是这样割掉的,这是性格的原因本身就这样,很奇怪的性格,由于自卑而导致的,他的朋友也无法理解他,画了这么久,学了这么久还画成这样?(因为当时流行的还是正统的学院派技法)所以有此可见这个精神分裂的产生是更有可能由生活环境产生的(生活剧变,别人的不理解,自卑的性格),并不是有才而造成的,还要加上他有家族精神病史。
而我们说的有才呢?那时候的人们也并不这么认为,一般的人会觉得梵高清醒的时候在画着一些丑陋而奇怪的东西(幻觉导致和内心所向,精神的解释)。可能就是因为他的生活非常悲惨才会很喜欢向日葵吧,那种黄而鲜艳的颜色,厚重的笔触,迷幻的风格来表达其精神境界,渴望被人理解,尊重和接受,也固执到会认为自己的画作在世间独一无二,即使别人嗤之以鼻。
1888 年2 月20 日梵高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小镇,创作了一系列“向日葵”作品。他描绘的是19 世纪的具有黄色双重花瓣的突变体向日葵。1888 年10 月24 日,高更来到阿尔,与梵高在此度过了艺术史上著名的62 天。最初两人常常共同散步,共同作画。但三四周后因艺术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别导致两人疏远和争吵,焦躁的梵高后来竟然在屋里割下自己的耳朵。此后梵高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高更返回巴黎后再也没有见梵高。但梵高创作的《向日葵》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塔希提岛的花园里种植向日葵,创作了一系列有着热带气息的向日葵作品,也许这会让他回忆起和梵高在法国南方度过的那些日子。
梵高曾经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里说过自己笔下向日葵的象征意义:画十二朵就代表耶稣的十二门徒─不要忘记他曾经做过牧师;十四朵的话就是他想象中南方画室“黄房子”的14 个艺术家成员。
后来在太平洋中的马克萨斯岛上,高更在他去世前的两年,画了一张叫《椅子上的向日葵》的画,终究,那黄色还是带给他一些温暖的回忆。
关于精神分裂?
梵高在晚年对黄色的偏爱是明显的,连自己住的房子也刷成黄色。自然,有关于黄色象征意义的各种哲学和宗教的解释,可是我觉得最好玩的一种说法来自科学家们:1981 年,美国华盛顿州乔治城大学医学院的T. C. 李(Thomas Courtney Lee)就提出,梵高晚期偏好黄色可能是由于服用药物洋地黄引起黄视症而带来的色觉偏差。
的确,梵高一家存在明显的家族性精神病史,梵高在20 岁时已有了抑郁症的某些症状,后来还不时有激烈的躁狂倾向。他也接受过一些治疗,而当时治疗这种精神疾病的基本药物就是洋地黄。他的《加歇医生的肖像》里也出现过玄参科植物紫花洋地黄的花朵,这些花干了以后就用来制成洋地黄做药。
洋地黄这种药物是带有毒性的,长期服用可能会带来眩晕、视觉模糊、黄视症等副作用,患有黄视症的病人看到的世界会是黄色的,就像带了一副黄色眼镜一样,眼前还会出现各种颜色的晕环、旋涡,而梵高后期的绘画中那些旋转的星空似乎是这种症状的体现。他对黄色的偏爱,似乎也正是因为常经历这症状造成的影响。
这些科学家从医学和生理角度提出的说法和之前的艺术评论家们从理念出发做出的种种解释─诸如真理、象征、创造、艺术革命,等等─完全不同,甚至因此显得有些钻牛角尖和搞笑。可是我觉得这种理工科知识分子的跨界研究却是非同寻常地重要,因为人文知识分子、艺术史家们已经给向日葵画加上了太多的意义负担,而科学家们正在把梵高的眼睛还原成平凡的眼睛,还原成一个生理和物理构成的平凡世界。
所以综上所述,有才的人与精神分裂还是没有多大关系,至少是从梵高的经历中看不出来,那个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也是因病而产生这种情况的艺术家,眼睛看到的世界不一样,只是单纯的想要表达出来。然后可以做个调查可以看看有精神分裂的人有几个是有才的人(俗称高智商人群),恐怕也应该是很好,说白了大部分还是后天造成的——压力,剧变,想象是最有可能形成精神分裂的。
部分职业也很有可能形成精神分裂,比如说从事创造性的职业,艺术家、作家、编剧、漫画家......必须要开创另一个世界导致的两种世界最后分不清等等这些都有可能。
最可爱的问答君,君君为您解答,喜欢就给我小心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