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关于Dana Suskind的研究,主要的结论就是,幼儿阶段父母跟孩子的交流过程跟孩子的智力和语言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但昨天忘了附上他们的调查结果。今天在分析他们的调查结果的时候。发现他们研究的这个项研究费时2年半,跟踪调查42个家庭,记录父母和孩子间的对话。最后绘制出下面的表格。
他们的这个结论让我想起了,北京大学为首的985高校在去年的时候针对全国各省份优秀高中生参加考试最终成绩分析做出的调查结果。发现全国优秀学生中父亲和母亲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比例比较高。母亲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比父亲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高,父母为无业的人的比例最低。
我们可以分析上面国内和国外研究报告,主要得出的结论就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但是也有受教育程度低的孩子也出众的人。我就在想,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如何发挥自己的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孩子和教育孩子呢?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在生活的点滴里。无论父母受教育程度高还是低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在平平常生活中贯穿我们的教育智慧。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
沟通最忌讳对孩子的唠叨,语言的匮乏在幼儿初期可能对孩子可能幼小,但是随着孩子的增长,效果会越来越差,直到最后孩子选择不沟通。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至少我们应该具备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来和孩子进行沟通。
对孩子发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有效的沟通。也就是我们强调的互动,互动并不是单方面的说,就像打乒乓球一样的有去有回。在交流中我们要做的主要是等待,不总是直接给答案。启发式,诱导式的沟通效果最好。
但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大人也要负起更多处理双方情绪的责任。心理学上有一种处理方式叫共情。就是识别出他人的情绪,再换回思考理解对方情绪,同时也明白对方和我们之间的界限,做出温暖而理性的反应。
举个例子,孩子玩到很晚不肯做作业,对我们的催促很反感。这时我们先描述看到的情绪:“我知道催你写作业,你很烦。”或者“嗯,我知道你还想玩。”
这样孩子就能感到自己的情绪被大人理解和接纳,会平息一点。如果不接纳他的情绪,指责他命令他,他会更对抗,或者敢怒不敢言把情绪压抑下去。
处理完孩子的情绪之后,我们可以给孩子回球了。同样要给孩子绿色的球,别把我们的情绪直接发过去。可以不带评判地表达我们的感受。
比如:“可是我担心再晚没时间做作业,作业写不完啊。”或者“你到了作业时间还不写,我很生气。”或者“作业写得太晚,就会晚睡,你明天很难早起。也耽误我的时间。”
总之,只描述孩子的行为,不加指责地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这也是提醒他注意别人的感受。
双方情绪都处理好了,就可以开始解决问题了。孩子说他的想法,我们说我们的想法,商量是马上写作业还是再玩5分钟再写。
如果商量过程中有情绪,仍然是表达: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需要如何做才能消除这样的情绪。
这种共情式对话,不仅仅是追求和孩子的沟通更顺畅,也是在教孩子高情商地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社交技能。重要的不是谁输谁赢,而是借这个机会培养孩子的共情力。孩子平时在学校,将来在职场,处理人际关系都是需要这个能力的。
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父母用心的陪伴,最好的教育,在生活的点滴里。要抓住这个教育机会我们的不断学习才是我们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