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主旨大意是对时下火爆的知识付费提出异议,反对这种形式的“速成”,而且尤其提到了“听书”。
文中对听书的评价充满讽刺:“这真是一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啊,连读书都可以让别人代劳了,连读书都可以一天一本了。”不用说,大家也猜到了,这矛头指的就是罗振宇的知识付费平台“得到”的旗下产品——每天听本书。
我对“速成”的意见,其实跟作者是一样的,但是我对“听书”的态度却与作者截然相反。
的确,很多事情一旦追求速成,反而就成不了。《论语》里有云:“欲速则不达。”
读书,也是这样。
明明是需要一个礼拜才能读完的书,你想一天就看完,那你看的时候一定是浅尝则止,一知半解,那么也必然就会造成知识的消化不良。而且,没有总体的概览,没有反复的研读,也很难对其中的精髓有完整的认识。
拿听书代替阅读,代替精读,那肯定是使不得的。
但是,谁也没说听书就应该取代阅读啊。
在我看来,听书最大的意义,应该是帮助我们进行挑选和泛读。
挑选
我们刚刚一直在纠结应该如何读书,但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更前端的问题,那就是,应该读哪些书?
要知道,不是每本书都需要读,更不是每本书都需要精读。在信息量如此繁杂的现代社会,精读每本你遇到的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有的书其实只需要了解和泛读,而有些没有营养的书甚至连泛读都不需要。
我觉得得到的《每天听本书》这个平台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他帮我们挑选了一些值得去读的书。一年365块钱,每天一块钱,对于个人来说,我觉得这个钱权当做选书费也不过分。
何况,它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挑选。
泛读
贾平凹在《看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这个所谓的“囫囵吞枣读”,其实就是泛读。而听书,就可以很好地帮我们进行泛读。
提纲挈领地提炼出核心内容,还有精简版的文字笔记,以及简明扼要的思维导图,我们自己泛读一遍的目的和效果也不过如此吧。
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听书过后
刚刚那篇文章的作者以及那些传统读书人对听书最大的担忧,恐怕就是担心大家听书过后就终止了读书行为,就真的就以为读透了这本书。如若如此,那真的是天大的笑话。
假如我们把每本书比做一间宅子,那么读书就是参观这个宅子,而听书顶多也就是带你进了院子而已,连厅堂都还没进呢。
所以用听书替代阅读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听书以后要做的事应该是,通过听书挑出自己感兴趣和自己需要的书,然后对这些书进行精读,必要时甚至需要反复研读,这才是能到达贾平凹说的“吟味”和“深究”层面,这才叫做读书。
我记得罗振宇在今年的第二届“知识发布会”里隆重推出“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的时候,就曾这样明确地说过:
“我们这个产品起到的作用是啥?是帮助你高效地知道这本书地存在,和它的精髓所在,帮助你自己再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所以,听书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谁说听书没有用?也许只是你用错了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