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没有意识和产生觉察的童年时代,周围的声音、景象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来自父母的。今天我试着挖掘自己小时候听到,并成为自己信念背景的一些有关财富的信息,先破后立看看有哪些观念牢固的抓着现在的自己。
1、小时候妈妈一直教育我“艰苦朴素”,姥姥则是“能省就省”。在我印象中我们家就是穷人家,提到钱总感觉匮乏。钱到用时总感觉捉襟见肘,这种感觉即使当家庭达到“小康水平”依然挥之不去。就算够吃够喝,但我感觉家里依然“穷”。
——省钱这方面我似乎习得不错,尤其是对小钱上。但我现在是一个成年人,可以对自己负责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过上自己意愿的生活。我可以在自己的每一个程度和阶段过得自在富足。比起省钱,我有能力开通并经营自己的财富管道,开源对我而言是新课题。
2、父母告诫我不要买没有的小玩意,对于其他同学的玩具或买到的小东西,会有羡慕。但因为听话,也就不太有花零花钱的现象。虽然这让父母因为我“不乱花钱”而觉得乖,但我对花钱毫无概念。换言之,给我钱也不会花。对东西的评判只有贵和便宜。
看韩剧有钱人家找到失散多年长大成人的“穷”孩子,回家第一件事竟是要在一天之内花完三万韩元,以此来考察她对钱的支配,以及对物品的鉴赏。
其实有没有钱,和会不会花真的不同。尤其是现在处于物质丰富的时代,贪图小便宜总是买劣质东西,买得多反而损失多。这些物品也将人局限在食物链底端。这就是观念差距造成的现实差别。
——锻炼自己的花钱能力。不要以为花在知识付费上就是长了智慧,其实一面抱着“投资自己是最划算的投资”,一面几乎不计较投入产出比,这不叫投资,叫缺心眼。
对钱的计较不该是省一分还是省一毛,而是花了一分要至少值回一分甚至一块来才是正道。不计较的花钱还不如做慈善比较好。
把收入分几份,固定花其中的一部分。这部分要练习花有所值,也就是练品味。